在传统农业向智能化加速跃升的关键阶段,AI“超级大脑”正在走进田间地头。7月28日,业内首款农业种植综合大模型“iMAP”在京发布。
“传统的农业生产太依赖经验和直觉了,标准化难,效率低,风险也高。”发布会现场,先正达集团中国总裁助理、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汤可攀坦言,这就是iMAP要解决的行业难题,“我们的目标是把农艺师和种植者‘因地制宜’的种植经验和专业判断‘教给’AI,让‘经验’变成‘标准’,让‘个体智慧’变成‘系统性应用’,最终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算法。”
据介绍,iMAP首创“作物机理×大模型×智能体”融合AI系统,通过结合作物生长规律、人工智能算法与智能服务,突破传统模型对经验依赖强、决策过程不透明的局限。汤可攀形象地比喻道:“过去的一些AI模型更像‘会考试但不懂原理的学生’,靠大量数据‘猜规律’,虽然生成种植方案很快却难以解释原理;而iMAP就像一个有专业农学思维的智能农艺师,把‘作物怎么长’的原理教给AI,不只是给出答案,还讲清楚‘为什么这么做’,让智能决策更加科学、可信。”
在此基础上,iMAP搭建了覆盖作物全生育周期的农业数据生态,依托中化农业MAP(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服务的4000多万亩耕地真实管理数据,融合作物生长、农业环境与生产作业的多源信息,支持文本、图像、视频等多模态集成分析,为智能决策提供系统化的数据支撑。
数据显示,iMAP农业种植综合大模型在MAP技术服务中心应用后,可实现节约水肥10%—20%,增产8%—10%,从而有效破解农业行业长期存在的种植决策粗放、农化资源浪费、灾害预警困难等关键痛点。
目前,iMAP首版产品正在内蒙古和东北等主要粮食产区开展应用验证,围绕玉米为主的主粮作物,试点面积已累计100万亩。初步实践证明,借助iMAP农业种植综合大模型的智能感知、分析、决策,农户在作物全生命周期的播前种植规划、种植方案生成、种植监测预警和动态产量预估等核心环节获得了强有力的可量化解决方案,农事决策时间缩短75%,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亩均增收约150至200元。 (据《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