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夏黄瓜生产中,除常见的畸形瓜多、植株旺长等难点外,虫害防范也是黄瓜生产的重中之重。近段时间,部分棚室内的黄瓜植株虫害发生较重,有的叶片被咬食得“千疮百孔”,有的叶片经锉吸后只剩薄薄的表皮,还有的瓜条表皮粗糙、皱缩如皴皮。
夏季适宜的环境为虫害繁殖蔓延创造了条件,建议棚室蔬菜生产管理者结合实践经验,针对虫害发生特点开展科学防治,以提升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天气炎热黄瓜叶片布满曲折蜿蜒的“隧道”近期天气炎热,很多黄瓜叶片上布满了曲折蜿蜒的“隧道”,受害严重的叶片发黄,叶肉全无仅剩表皮,严重影响了叶片的光合作用,经诊断确定为斑潜蝇侵害所致。
斑潜蝇寄主范围广,可侵害茄果类、瓜类、十字花科等蔬菜。在棚室有寄主存在的情况下,斑潜蝇无越冬现象,全年均能繁殖和侵害,1年可发生多代,世代重叠严重,每年5月至10月发生最为严重。其幼虫孵化后食叶肉,在叶片上蛀食的虫道呈曲折蜿蜒的“隧道”状,导致叶片发黄、枯焦或脱落。幼虫取食后逐渐生长,然后钻出叶片,在表面羽化为成虫。成虫刺破叶片表皮进行产卵、取食,形成较粗大的产卵点和取食点,致叶片水分散失。严重时,叶绿素被破坏,光合作用降低,之后叶片出现干枯。
斑潜蝇在夏季侵害蔬菜严重,与管理有密切关系。
一是防虫网设置不合理。有的菜农习惯在前脸处设置防虫网,却忽略了顶部放风口,导致斑潜蝇随风进入棚室繁殖。拱棚栽培中,有的拱棚两侧腰间放风口的防虫网出现破损,没有及时修补或不设置防虫网,给斑潜蝇迁飞进棚提供了有利条件,造成虫口基数大,增加了防治难度。
二是对斑潜蝇防范不重视。斑潜蝇咬食叶片后,不会立即导致叶片变黄、脱落,由于有的菜农忽视不重视防治,导致斑潜蝇虫口基数增加,最终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
小虫隐藏深 菜农难发现
蓟马、粉虱是棚室蔬菜常见但难防难治的小型害虫,它们的侵害不仅体现在取食叶片上,而且会影响植株的整体长势及果实的商品性。例如,黄瓜幼瓜时,蓟马会使瓜条变硬、畸形,瓜皮粗糙有斑痕且布满“锈皮”,商品性全无。发生粉虱的叶片及果实表面留有其分泌物,分泌物会诱发真菌繁殖,不但影响叶片正常呼吸与光合作用,还能引起煤污病的发生。
蓟马、粉虱虫体较小,有的菜农常常忽视看不到,往往错过最佳防治时机。如果黄瓜叶背已经出现发亮或银白色斑点,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待蓟马大量繁殖后,既加大了防治难度,又提高了用药成本,防治效果也难以保证。
越夏黄瓜生产中,中上部叶片常有大小不等的缺刻或窟窿,严重的叶片仅剩叶脉,这些问题主要是被蛾蝶类害虫咬食导致的。
据了解,蛾蝶类害虫的幼虫多在叶片背面取食叶肉,留下一层透明的上表皮。幼虫长大后,将叶片蚕食成孔洞或缺刻,4—5龄幼虫进入暴食期,可将上部嫩叶咬成秃秆,虫体耐药性更强。
此外,蛾蝶类害虫的幼虫虫体颜色多样,有的与土壤相近,有的与叶色相近,很难发现其存在,若不仔细辨别,很容易错过最佳防治时期。等到虫体被发现时,往往虫龄已较大,增加了防治难度。
布下天罗地网 让害虫无处躲藏
—— 管好“两口”,防虫潜入。温室大棚,建议在顶部放风口、前脸及门口处安装防虫网,阻挡成虫迁入棚室。拱棚,建议两侧放风口及顶部放风口都设置防虫网,发现防虫网有破损,及时修补或更换,杜绝虫体进棚。同时清理棚室内外杂草,去除害虫栖息场所,对减少虫源具有很好的作用。
——利用趋性诱捕,降低虫口基数。蓟马有趋蓝性和趋嫩性,可在棚内悬挂蓝色粘虫板进行诱杀。粉虱对黄色具有强烈趋性,喜欢群集在植株上部嫩叶背面产卵,设置粘虫板时要选择黄色的,并悬挂在蔬菜生长点附近,能很大程度上降低虫口基数。对于蛾蝶类害虫,可利用其趋光性,悬挂杀虫灯,或使用性激素诱捕器进行诱杀。
——化学防虫,用药要有针对性。防治蓟马可选用乙基多杀菌素+吡虫啉+有机硅、多杀菌素+氟啶虫胺腈+有机硅。防治粉虱可选用吡虫啉(啶虫脒或烯啶虫胺)+联苯菊酯(苯氧威)。
斑潜蝇的虫卵期短,大龄幼虫抗药力强,因此要在成虫高峰期前、卵孵化盛期或低龄幼虫高峰期用药。用药时注意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药剂,防止虫体产生抗药性。在虫道很短时,可选用灭蝇胺喷全株,杀灭斑潜蝇的幼虫和成虫,也可使用溴虫腈或氯虫苯甲酰胺,7天至10天喷1次,连续喷2次至3次。
蛾蝶类害虫可选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虫酰肼、阿维菌素等喷雾,并与球孢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配合使用,效果较好。
用药时注意杀虫杀卵药剂配合使用,并且药剂要轮换使用,以防产生抗药性。喷洒时全面喷到植株幼嫩部位及花朵、叶背等处。
(本版稿件由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董文兰 参考《北方蔬菜报》、全国农技推广网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