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高温高湿季 谨防四大叶部病害高发
文章字数:2633
  在设施蔬菜生长过程中,叶片健康状态直接决定着植株的长势与产量。有效防控叶部病害,能确保叶片保持旺盛生理功能,为开花结果储备充足能量。夏季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使叶斑病、叶霉病等叶部病害频发,需针对性加强叶部病害防控,为蔬菜生长筑牢健康屏障。
  高温季节重防病毒病

  侵染症状
  花叶型:幼叶出现浓绿与淡绿相间的花叶,分界明显,叶脉透明,病株略矮于健康株。成株新叶呈黄绿嵌状花叶,叶片小且皱缩,严重时反卷,下部叶片逐渐枯黄。
  蕨叶型:植株不同程度矮化,顶端叶片偏黄,呈筒状卷曲,不舒展。严重时叶片纤细、扭曲成线状,质地不僵硬、不脆化。中下部叶片微向上卷,花冠增大变长。
  褪绿型:整株表现褪绿黄化,叶片脉间褪绿,边缘微上卷,局部有红褐色坏死小点。典型症状为上部3-4片叶黄化,顶叶鲜黄,从第二片叶起呈斑驳黄化,且越往下症状越明显,叶片增厚,小叶症状不显著,植株生长虽受影响但未停止。
  条斑型:可发生在茎秆、叶片和果实上。侵染叶片时,病株生长点附近叶片出现畸形、褪绿茶褐色斑点或花叶,随后形成不明显轮纹。
  传播途径
  病毒病传播途径广泛,包括汁液传播、嫁接传播,白粉虱、烟粉虱、蓟马等昆虫也是主要传播媒介。
  防控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定植前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病毒病的有效基础措施。
  严防传毒害虫:蔬菜定植后,及时在大棚前脸通风口、门口安装防虫网,避免蚜虫、粉虱进入,确保网体严密无破损。棚内悬挂粘虫板,悬挂高度需随植株生长及时调整。在物理防虫的同时,根据虫害发生程度选用药剂防治,如阿维菌素、吡虫啉、啶虫脒、乙基多杀菌素等,或采用混配配方实现虫卵兼杀。为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需交替使用不同药剂。
  清除害虫隐匿场所:棚室内外杂草是传毒害虫的主要栖息地,日常需彻底清理,以切断传播链条,降低病毒病发生风险。
  药剂防治:防治病毒病的药剂包括苦参碱、蛇床子素、核苷酸、氨基寡糖素、氮苷・吗啉胍、宁南霉素、香菇多糖、辛菌安醋酸盐等。建议蔬菜蘸根时加入宁南霉素,定植后及时喷施上述药剂进行预防。发现病株后立即拔除,随后加大药量,可选用宁南霉素+细胞分裂素+氮苷・吗啉胍+甲壳素配方,防止病情扩散。
  早防早治灰叶斑病
  灰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病斑呈圆形或近圆形,后期扩大为不规则形,中部褪绿呈灰白色至灰褐色,易破裂、穿孔并脱落。
  传播及发病条件
  病原菌可在土壤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翌年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该病喜温暖高湿环境,连续阴雨、棚内湿度过大、温度剧烈波动时,易快速蔓延。
  防治措施
  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灰叶斑病的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方法。
  降低湿度:夏季根据天气情况小水勤浇,避免行间积水;中午前后喷淋清水降温,防止叶片卷曲;晴天及时覆盖遮阳网或喷洒降温剂调节温度。
  培育壮棵:追肥以高钾型和平衡型肥料为主,交替施用,避免植株徒长。加强根叶养护,冲施微生物菌剂、甲壳素或腐植酸类功能肥,活化土壤,提升根系吸收能力;叶面喷施钙镁、硼锌等中微量元素肥或氨基酸、海藻酸类叶面肥,增强叶片光合能力,促进养分积累。合理留果,预防中后期植株早衰,通过栽培管理培育健壮植株,提高抗病性。
  药剂防治:预防可选用百菌清、异菌脲等药剂。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后用药,可选用苯醚甲环唑、腈菌唑、嘧菌酯、氟菌・肟菌酯等喷雾。病害严重时,喷施咪唑喹啉铜+唑醚・氟酰胺,或咪唑喹啉铜+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每7天左右1次,连续喷施2-3次。
  叶霉病不可小视

  叶霉病是较难防治的真菌性病害,主要侵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背面出现不规则褪绿斑,随后生出灰褐色霉层;病情发展后,叶片正面相应部位褪绿变黄,湿度大时霉层加重,严重影响叶片生理功能,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发病规律
  叶霉病喜温暖潮湿环境,在9℃-34℃均可发病,最适温度为20℃-25℃,空气相对湿度超过80%时病菌大量繁殖。高湿持续时间越长,发病越重。病原菌以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或潜伏在种子表面,遇适宜条件引发初侵染,分生孢子借气流进行多次侵染。
  防治措施
  调节棚室环境:温度适宜时,降低棚内湿度可控制病害发生。如延长通风时间散湿;采用膜下滴灌减少湿度增加;在操作行铺设稻壳或碎稻草等吸湿。
  发病前喷洒杀菌剂:根据植株长势和天气变化用药。植株长势弱且棚内温湿度适宜时,及时喷施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保护性杀菌剂;连续阴雨天前后,喷施杀菌剂或哈茨木霉等生物农药预防。注意避免长期使用内吸性杀菌剂,防止病害产生抗药性。
  发病后选对药:发病初期喷施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药剂,可抑制病原孢子萌发。病害严重时,选用以下配方:苯醚甲环唑+氟唑菌酰胺;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春雷王铜+乙蒜素;咯菌腈/腐霉利+嘧霉胺/啶酰菌胺/嘧菌环胺+乙蒜素。每5-7天喷施1次,连续用药2-3次。
  用药时需轮换使用药剂,喷施时要全面覆盖叶面、叶背、茎秆、果实等部位,提高防治效果。
  防范褐色圆星病
  褐色圆星病侵染叶片后,产生大量圆形或近圆形病斑,集中在叶缘,叶脉间零星分布小黑点,病健交界处有轻微黄晕。病斑扩展后中部褪为褐色或红褐色,后期连结成片,导致叶片破碎、脱落。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从菌丝块上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或浇水传播。北方7-8月为发病高峰,南方全年可发生。温暖多湿天气、棚内潮湿或株间郁闭时易发病。
  防治措施
  选用抗(耐)病品种:定植前优先选择对褐色圆星病、褐斑病(棒孢叶斑病)抗性或耐病性较强的品种,与非茄科作物(如葱蒜类、豆类、韭菜等)轮作,减少土壤病原菌积累。
  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确定株行距,保证通风透光,降低株间湿度,避免因过密导致郁闭。
  及时清除病残体:定植前及生长期间,清理棚内及周边杂草、病残体(尤其是上茬作物残留物),移出棚外深埋或焚烧以减少菌源。开花结果期及时摘除中下部老叶、病叶、黄叶(特别是初发病叶片),减少养分消耗。
  科学施肥:底肥施用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有益微生物,提高植株抗性。追肥时平衡施用氮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导致徒长感病。适当增施磷钾肥和钙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和细胞壁强度。
  高温闷棚:病害初期可选择晴天中午密闭大棚,利用高温抑制或杀灭病菌孢子和菌丝体。操作时需密切观察植株状态,防止高温灼伤,之后逐渐加大通风口缓慢降温。
  及时用药:发病前或初期喷施代森锰锌、百菌清等保护性杀菌剂,或选用嘧菌酯。病害严重时,可选用苯菌灵+代森联、苯醚甲环唑+腈菌唑、溴菌腈+戊唑醇等配方。
  (本版稿件由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董文兰参考《北方蔬菜报》、全国农技推广网等整理)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