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陕西石泉:
科技赋能蚕桑产业走出致富新“丝”路
文章字数:927
  通讯员 许兵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革委
  近日,陕西省石泉县的桑园在智慧喷灌下郁郁葱葱,蚕农们忙着收获夏季第一批蚕茧,现代化养蚕工厂里正共育第二批小蚕。新技术、新理念让传统蚕桑产业成了群众增收的“金饭碗”。
  池河镇明星村的智能化养蚕工厂内,红色机械臂精准铺桑,温湿度数据实时显示。这个2000平方米的厂房,每批50张小蚕共育及中蚕饲养仅需8人,操控智能终端即可完成自动添桑、消毒等工作,传统蚕房则需几十个蚕农才能共同完成。
  “再过几天,这批蚕宝宝将分发到蚕农家中饲养。我们将小蚕共育和中蚕饲养环节交给设备先进、技术精湛的专业主体来做,有效保障了农户养蚕成功率,增加了收益。”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宋世兵说。
  针对传统蚕桑养殖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池河镇引入数字智慧技术体系,在明星村实施提质增效试点项目。今年,该镇以“链主企业+集体经济+强村大户”模式,通过“六化”技术(小蚕共育智慧化、大蚕饲养省力化等),推广多批次、分段式养蚕新模式。
  “我们运用大数据等科技,启用蚕桑产业全维数智管理系统,建了试验中心、9个小蚕共育室和1个蚕茧收烘中心,智慧管理实现全覆盖。新模式让养蚕张产收入增加500至1000元,生丝等级从4A升至6A,产业量质双升。”池河镇党委书记段昌明说。
  近年来,石泉县持续运用科技手段推广新型标准化、智慧化养蚕模式,推动传统蚕桑产业向高效化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推广“两段式共育三段式养殖”模式,通过细分生产环节,使全年养蚕由过去的3批次提高到6至7批次,促进蚕农收入稳步增长。
  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姚程杰介绍,目前全县已累计培育小蚕共育示范点24个、现代化养蚕工厂20个,引进和培育蚕桑关联企业22家,构建起覆盖育种、养殖、缫丝加工、文旅融合的全产业链。
  数据见证着石泉县蚕桑产业的蜕变:全县现有桑园面积7万余亩,养蚕农户8000余户,创建9个县级以上现代蚕桑产业园区,2024年全县养蚕8.8万张、产茧3600多吨。今年全县计划养蚕9.2万张,预计蚕桑综合产值突破19.5亿元,蚕农人均收入8000元。
  今年初,石泉县制定出台了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推广“六化”新型蚕桑生产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预计到2027年底,全县桑园规模将达到8万亩,实现年养蚕发种10万张,蚕桑产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