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薛辉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陈小文
陕西蒲城,这片被黄土深情滋养的土地,锚定粮食、果业、畜牧、设施农业四大坐标,以“绣花功夫”精耕产业升级脉络,用“工业化思维”破解农耕密码,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篇章。在关中平原东北部1584平方公里的丰饶版图上,66.26万双勤劳的手正将“千万工程”的蓝图耕织成鲜活的现实画卷。
稳粮兴产强根基
作为陕西省小麦种植面积第一、渭南市粮食种植面积第一的农业大县,蒲城县常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45万亩以上,总产量约60万吨。近年来,蒲城县以粮食产业为核心,探索出一条以全产业链建设驱动产业兴旺、促进农民增收、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夯实良田沃土,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蒲城县深入践行“藏粮于地”战略,划定8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成49.95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耕地地力提升1个等级,亩均增产超100公斤;2024年,6万亩新建与2万亩改造提升工程稳步推进,让“望天田”变身“吨粮田”。
科技赋能种业,激活提质增效“新引擎”。“藏粮于技”战略在蒲城落地生根:64个小麦、玉米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动良种覆盖率超98%;25万亩宽幅沟播、增密度播种技术推广,200万亩次“一喷三防”“一喷多促”关键技术应用,为粮食增产提供技术支撑。
完善服务体系,构建联农带农“共同体”。蒲城县创新“党组织+”模式,统筹372名干部与农技人员开展“三贴近”服务,全程护航粮食生产。“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第三方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等多元化模式,带动20万亩粮食规模化经营,培育31个专业合作社、77家家庭农场。
延链聚势发展,打造产业振兴“增长极”。围绕粮食“产购储加销”全链条,蒲城县培育44家备案购销企业、21家加工龙头企业,构建起覆盖全县的立体收购网络,年加工粮食超50万吨,创造23亿元产值。
一颗酥梨的“振兴密码”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特色农业产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蒲城,这片被誉为“中国酥梨之乡”的沃土,正以其独特的酥梨产业,描绘着一幅生机勃勃的新时代乡村振兴图景。
科技赋能种植,良种良法育出“金果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蒲城酥梨试验示范站的200余亩试验田,是产业升级的“智慧中枢”。试验站带动全县建立20个标准化示范园,2024年酥梨品牌价值飙升至45.97亿元,跻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精深加工提价值,传统工艺碰撞现代标准。陕西秦古匠心食品有限公司依托当地优质梨源建成年产能100万瓶梨膏的现代化生产线,配套3000余亩有机种植园、8000吨新型冷库,年产值达6000万元。
云端出海拓市场,全渠道营销打响品牌。在销售端,蒲城酥梨正构建“天上有云、地上有网”的立体销售网络。陕西秦古匠心食品有限公司通过抖音直播等线上平台直连全国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后价格下降15%;同时借力媒体推广布局出口贸易,让“蒲城味道”走向世界。
科技赋能,养殖业振兴提速
蒲城县养殖业的蓬勃发展态势令人瞩目。通过聚焦现代化养殖结构构建、全产业链闭环打造、联农带农机制创新三大核心,蒲城县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科技筑基,绘就现代化养殖新图景。在荆姚镇渡米村,鼎国养殖场以科学标准设计成为肉牛养殖典范:6栋高标准养殖舍严格遵循生产、生活分离原则,配备的TMR全日粮饲料搅拌机如同“智能营养师”,能根据肉牛不同生长阶段精准调配饲料;先进的通风、采光系统为肉牛营造舒适生长环境,年出栏优质肉牛达1500头。
链条贯通,构建全产业发展新格局。陕西好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链主企业,通过“公司+示范园区+战略合作基地”模式,布局38个养殖园区、270余栋鸡舍,带动肉鸡存栏500多万羽,年出栏3000万羽。
惠民共享,谱写共富惠民新篇章。鼎国养殖场依托苏陕协作项目,建立“政府扶持、企业带动、利益联结、市场运作”机制,带动荆姚镇101户325名脱贫户,户均年增收1100元;好邦食品全产业链模式直接带动350余人就业,合作场户畜禽生产产值达3.41亿元。
设施农业激活
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近年来,蒲城县锚定“全国特色农业示范地”建设目标,以“4+N”产业体系为引领,推动设施农业向科技化、集约化转型,用科技之笔书写现代农业新篇章。如今,全县设施种植涵盖瓜、菜、菌、果四大系列100多个品种,一座座科技感十足的智慧大棚,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强劲引擎。
智慧大棚,科技赋能结出“甜蜜果”。“我们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合作,通过智慧农业测量仪实时监测土壤温湿度及光照,用手机就能远程控制大棚设备。”蒲城尧山镇六合村老口味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银科指着智控终端介绍。这里严格遵循“三品一标”标准,坚持施用农家肥、油渣和生物有机肥,采用人工除草、蜜蜂授粉等生态种植方式,培育出“老口味”香瓜、彩虹西瓜、奶油蜜瓜等十多个特色品种。
多点开花,特色园区夯实产业根基。在龙阳镇店子村产业园,整齐排列的温室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村支书刘长河介绍,园区现有日光温室3座、无立柱钢架大棚13座,采用草莓西红柿与吊蔓西甜瓜轮作模式,年创收15万—20万元;二期计划新建3座温室并升级水肥一体化设施,预计可再增值10万余元。
科技引擎,试验站铸就产业“最强大脑”。蒲城设施农业的科技内核,在西北地区首家综合性西甜瓜产学研平台——蒲城县西瓜试验站得到集中体现。试验站首席专家张显教授表示,试验站承担着新品种研发、技术培训和品牌打造重任,通过联动示范基地和网络直播平台,既推广“蒲城西甜瓜”品牌,又为新农人搭建交流舞台。
硕果盈枝,十余万农人共享发展红利。全县西甜瓜种植面积达17万亩,年产量53.5万吨,产值突破14.63亿元,产品远销全国20余省市;“蒲城西瓜”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品牌价值持续攀升。全县设施农业覆盖14个镇150个村,形成5万亩以上专业镇1个,省级“一村一品”标准村38个,带动从业人员达10余万人。
从粮食规模到果业品牌,从畜牧全链到瓜菜科技,蒲城以工业化思维打造的四大产业,如齿轮驱动乡村振兴。这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思维与逻辑的升级—— 粮食全链增值、酥梨载希望、养殖场成智能工厂,乡村振兴的蒲城答卷,既在田野,更在工业化基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