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婕 党菲 牛博成
扫码获取详情 七月的陕北,骄阳似火,黄土高原的山梁上涌动着勃勃生机。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上盐湾镇姬家坡村的山地苹果园里,任子长正穿梭果林间,手持修枝剪查看新叶:“高温天得剪徒长枝,保证通风透光,不然果子易晒伤。”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头雁”项目培训班的学员,这位80后新农人正用汗水与智慧,让这片曾撂荒的土地重焕生机。
这片206亩的山地苹果园,是他2019年回乡创业种下的“第一颗种子”,如今已亭亭如盖,明年就能进入盛果期。站在果园高处望去,远处的山峁间,1100亩黄芩绿意盎然,200余亩高粱、杂粮随风摇曳,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在黄土坡上铺展。
“这片地,以前可是荒得能跑兔。”任子长的思绪回到2019年那个决定人生方向的春天,当时他回家祭祖,看着大片山地、梯田地撂荒无人耕种。“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如故乡一盏灯”,他同媳妇刘倩商议后,决定回乡创业。2019年,他承包村集体撂荒地,栽下第一批山地苹果苗,注册成立家庭农场。从獭兔养殖、玉米种植到综合生态农场,他一步一个脚印扎下根。2023年7月,经层层选拔,他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头雁”项目培训班学员。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培训像一场‘及时雨’,让我跳出‘小农思维’。”任子长说,专家讲解的绿色种养技术、品牌营销理念,实地观摩的现代农业园区,让他茅塞顿开。“‘头雁’不是荣誉是责任,要带群雁——一个人富不算富,全村富、周边富才是真本事。”
学成归来,任子长先激活土地。他结合榆阳区条件提出种植黄芩的想法,带村民去周边考察,承诺“农户出地出劳力,农场包技术包销售”。2020年春天,第一批黄芩苗在撂荒梯田扎根。他按“绿色有机”标准管理,用羊粪做肥,请专家指导防治病虫害。秋收时,黄芩根茎各项指标达优质,亩均收入比玉米翻两番。
村民纷纷加入后,任子长推出“家庭农场 +合作社+ 农户”模式,成立农机合作社。农场的7台大型拖拉机、20余台农机,为周边农户提供耕、种、收“一条龙”服务。
他还探索“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模式:果园散养土鸡,鸡粪肥田;玉米高粱加工成饲料喂羊和獭兔;畜禽粪便做黄芩、苹果的有机肥。如今农场的苹果、黄芩等已获绿色认证,价格较市场价高三成仍供不应求。
目前,他带动30余户农户复耕撂荒地种黄芩百余亩,60余户农户发展苹果、西梅等作物。农场常年提供30个岗位,旺季用工超100人,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
如今,任子长又有了新计划:建“好皮梁休闲观光采摘园”发展乡村旅游,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并建黄芩加工厂。“等采摘园建成,游客能摘苹果、挖红薯,咱黄土坡也能成‘金窝窝’。”任子长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