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符金壮 通讯员 白凌燕 张皓博 陈瑞
党员干部到田间地头查看西瓜长势。
党员干部介绍整合后的土地。
沙地土豆即将上市。
夏梨即将成熟上市.
熊光宏出示为村民日结算工资记录。 夏梨、蜜桃硕果盈枝,瓜田丰收在望,夏土豆块茎饱满待收,大田玉米长势喜人……
7月16日,走进陕西省靖边县杨桥畔镇九里滩村,田间地头尽是喜人场景。这些成果得益于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间悄然发生的一场土地变革。曾经零散分布的“巴掌田”“条块地”如今整合连片,这场以“小田变大田”为核心的土地整合与流转实践,不仅破解了该村土地碎片化难题,更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走出了一条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共赢之路。
从“一地纠纷”到“连片整合”
“以前村里的地,埂子比庄稼高,纠纷比收成多。”九里滩村七组队长熊光宏提起过去的土地状况,至今记忆犹新。作为典型的农业村,九里滩村长期受困于土地碎片化问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分田到户后,村民的承包地被分割成多块,最小的地块不足半亩,田间埂道纵横交错,既浪费土地资源,又给耕作带来极大不便。
杨桥畔镇宣传委员刘汉宇坦言,过去邻里常因土地边界、灌溉用水等问题闹矛盾,有时甚至动起手来,村两委调解纠纷成了家常便饭。更让村民头疼的是,小块土地无法使用大型农机,从播种到收割全靠人力,费时费力且收成上不去。
改变始于2023年冬天。杨桥畔镇人大主席武国柱包抓九里滩村后,发现该村邻里、兄弟间常因地棱地界产生土地纠纷,有的叔侄大打出手,有的老死不相往来,社会治理问题突出,由此提出“小田变大田”计划,通过土地流转将零散地块整合连片,统一规划种植。然而消息刚传出,就遭到不少村民反对。项目刚启动,九里滩村部分村民就给熊光宏“上紧箍咒”,称自家的地谁也不能动!有的村民担心整合后地块变远,有的害怕地力好的地被换成差地,还有的顾虑流转后没了“铁饭碗”。
作为村里7组的“领头人”,熊光宏主动扛起化解矛盾的重担。他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带村民代表去周边已完成整合的村庄参观,算清“三本账”:一是土地账,整合后去除埂道,全村可新增耕地15亩;二是成本账,机械化耕种收每亩能节约240元投入;三是收益账,流转租金加务工收入远超自种收益。为打消村民对地块分配的顾虑,他组织村民成立监督小组,全程参与土地丈量、等级评定和重新分配,确保每一户都满意。
“光宏队长把政策讲得透,账算得清,我们信他。”村民王玉中说,熊光宏不仅自家率先签字同意整合,还帮着解决了不少“硬骨头”。有七八户村民坚持不参与整合,认为“土地就是命根子,给他家的地界定少了、分配的数额不对……”熊光宏便把自家的2亩7分地划拨给他们,最终用诚意打动了7组全部116户村民。经过三个多月努力,九里滩村首批3400亩土地顺利完成整合,还新增15亩土地。昔日的“纠纷田”“小块地”变成了连片的“丰产田”。
机械化作业释放土地潜力
土地整合的成效,在今年春耕时节尤为显著。在九里滩村的连片农田里,大型播种机穿梭其间,4台播种机不到一天就完成1000亩地的播种任务。而过去,同样面积靠人工播种,十几个人得忙活几个星期。
“小田变大田,最大的好处就是能用上机械化。”杨桥畔镇镇长罗腾光介绍,整合后的土地实现了统一规划种植、统一农机作业、统一灌溉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镇政府指导成立靖边县刘润霞家庭农场,投入50型、30型铲车,1804拖拉机旋耕机,704拖拉机、播种机,播撒农药的无人机等大小型农机13台,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既节省人力物力,又提高耕作精度。
熊光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整合前,一亩地从耕种到收获的费用为380元;整合后,机械化作业一亩地成本降至140元,每亩地每年可节省成本240元。”“以前小块地收割玉米,1亩要100元机械费,现在收割机一天能收200亩,机械费50元,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熊光宏说。
对于村民而言,土地整合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实实在在的便利。“以前忙完自家的地还要帮儿女,累得直不起腰。”65岁的村民王玉才笑着说,现在土地流转后,自己不用再操心农活,每年坐享租金,日子轻松了不少。
据了解,杨桥畔镇通过土地整合,全镇农业生产效率提升300%以上,每亩地平均增产20%,土地潜力被彻底释放。
租金+工资村民收入翻番
“以5亩地计算,以前一年忙到头除去成本,也就赚4000元出头;现在把地流转出去,每年能拿3500元租金,在农场干活一天260元,一年下来能挣5000多元,五亩地收入接近一万元,是整合前自己种地的2倍多。”村民李树梅的话,道出了杨桥畔镇村民的共同心声。
土地整合后,杨桥畔镇采用“党建+家庭农场+农户”模式,将整合后的土地统一流转给专业合作社经营,农户每亩地每年可获700元租金。同时,合作社优先雇佣本村村民务工,按工种不同,日工资在240元至300元之间。
据杨桥畔镇党委书记杨智介绍,全镇已完成土地整合1万余亩,流转给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经营,涉及农户400余户。通过“租金+工资”的收入模式,农户年均增收达2.5万元以上,其中仅租金一项,全镇农户每年就可增收1000万元以上。村集体也通过土地整合每年增收15万元,用于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修缮废弃水井,新修通村道路。“该村的工作经验,不仅减少了矛盾纠纷,发展了集体经济,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还带动全镇社风民风持续向好,营造了宜居宜业和美杨桥畔的良好氛围。”杨智十分欣慰。
从碎片化的“巴掌田”到连片的“丰产田”,从邻里纠纷不断到干群同心致富,杨桥畔镇的土地整合实践,不仅盘活了农村沉睡的土地资源,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正如熊光宏所说:“土地还是那些土地,但整合之后,路子宽了,人心齐了,赚钱的门路也多了。”在这片焕发新生的田野上,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