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AI能否“爆改”农业
文章字数:2531
山东青岛莱西市沽河街道,植保无人机在田间对小麦进行管护。 张进刚 摄

    无人巡检机器人在天津一家智慧农业园区内巡控。孙凡越 摄

  湖北秭归,装载“AI大脑”的无人机在山地果园中穿梭,自动识别田埂、沟渠、电线杆等复杂地形特征;广东茂名,荔枝产业大数据平台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病虫害诊断更加高效准确……
  “AI+农业”,近年来有不少尝试。随着AI大模型技术不断升级,农业各领域、各环节又将迎来哪些机遇?这些尝试效果如何?记者进行了采访。
  育种装上“加速器”
  吉林公主岭,一望无垠的玉米试验田里,一台机器人正在绿油油的叶片间穿梭,拍下植株的清晰影像……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建给记者展示了一段视频。画面中的,是他与团队的研究成果——搭载国产AI种业大模型“丰登”的智能育种机器人。
  育种机器人有什么功能?如何替代人工?
  “我们熟知的袁隆平先生,就是育种学家。”陈建告诉记者,“过去培育新品种,靠的是育种学家长期在野外观测、试验。不仅辛苦,育种周期也相对较长。”
  陈建与团队正在做的,就是让智能机器人在田间地头对作物进行观测和判断,初筛出可能具有高产、抗病等潜在优质基因的植株,以供育种学家进一步检测实验。
  “机器人的出现,就是要替代过去育种学家那些辛苦但技术含量相对不高的工作。”陈建说。
  有了AI大模型的赋能,相较于传统农机,智能育种机器人不仅能执行命令,还能自主完成类似人类的联想推理。“比如根据玉米的株高以及果穗数量等特征,判断它是否属于潜在优势植株,并决定是否调整行进轨迹重点感知”。
  陈建介绍,一个机器人每小时能完成2.5亩农田的检测;成百上千个机器人同时作业,就能实现量的飞跃。根据观测结果完成初筛后,需要进入实验室检测的植株大幅精简,育种周期明显缩短。
  在实验室内,AI还能帮助科研人员快速查找优势植株的共性基因片段。“在表型检测和基因分析两个阶段,AI都能发挥作用。这就像给育种装上‘加速器’。”陈建说。
  农业有了“新农具”
  除了服务于育种,AI又给普通农户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在江苏镇江,句容春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洪宇经营着位于茅山镇何庄村的一家无人农场。对他来说,AI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人力解放、产量提升。
  夏洪宇告诉记者,以往使用农机,需要人来给地图“打点”、手动规划路线;如今北斗+5G高精度定位技术,搭配AI智能算法,农机能够自主规划路径、自动避障。而在除虫、除草等方面,AI通过识别视频监控和作业照片,能第一时间全面获取虫情、作物长势,“常常比人的判断要快、要准”。
  “通过改造,从2023年到现在,农场粮食单产总产大幅提升。”他说。
  近年来,配合大数据、5G、物联网等技术,AI正成为不少地方种番茄、种荔枝、种蓝莓,甚至养猪、养牛的“新农具”。
  以农业无人机为例。目前市面上常见品牌无人机基本都装配了AI功能,能承担喷药、施肥、播种、运输、监测灾情等工作。据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在今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的介绍,目前中国农业无人机保有量超过20万架,作业面积超过4亿亩。
  “普通农户多采用向合作社或公司租用无人机服务的模式,”陈建表示,“这样一来,机器能跨省调度、充分利用,农户负担的成本也降低了。”
  AI大模型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图片识别和语音等功能的普及,还降低了农村群体的信息获取门槛。
  全链赋能“产供销”
  AI对农业的赋能,不仅在育种、种植、养殖、渔业等领域横向铺开,也在生产加工、仓储物流、数字营销等环节纵向拓展。
  广西灵山是著名的荔枝之乡,荔枝种植规模居广西第一、全国第二。然而,受到保鲜技术、物流时效以及销路方面的限制,品质上佳的灵山荔枝名气并不响,果农利润也不高。
  AI的使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灵感。荔枝采摘下后,借助AI图像识别技术,可以依据大小与成色完成分级分选,不同等级的果子,自动分配不同销售渠道,实现利润最大化;随后,AI算法能将订单与库存快速匹配,保证发给消费者的荔枝足够新鲜;此外,在农产品深加工环节,AI还能像管理一家小工厂一样,将原材料采购、生产线开设、称重结款等各项工作安排妥当。
  在营销环节,各类AI工具入驻电商平台,成为万千新农人的“趁手兵器”。
  农民或变“管理者”
  农业作为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行业,其发展转型面临复杂挑战。这意味着AI与农业的“结合”没那么简单。
  国家数据局、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正通过制定统一标准、建设产业云服务平台等举措,着手减少农业数据要素开发利用的障碍。
  如何推动AI全面整合农业产供销全链路?要以真实应用场景为锚点,多方协作、长期投入。资金与政策方面的支持也不可或缺。
  有专家指出,想要真正实现农业智能化的愿景,产业现代化程度也需要“配套”。包括以销促产,发展“订单农业”,助力解决“卖不出去”“卖不出好价”问题;推动土地流转与经营托管进一步“规模化”,以及加快农业“组织化”,探索国企、村集体与农民共同参与的新模式。
  还有一个问题摆在人们面前:当AI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农业生产、供应、销售的各环节,农业这一古老行业将产生怎样的变革?
  陈建认为,未来农业将进一步依赖智能装备。农民角色将转变为管理者,负责监督和协调机器人工作。
  新农人如何把握AI机遇?
  进入AI时代,大模型的广泛应用正改变着农业的整个生产流程。新农人该如何迎接挑战、把握机遇?
  新农人应该主动学习农业科技,掌握AI智能农业工具,比如各类农业大模型,以及无人机等智能农机。
  在掌握AI生产技术基础上,新农人应该主动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借助AI拓宽信息获取渠道,链接更多社会资源。
  当前AI大模型的升级与普及,为弥合城乡差距带来了契机。越来越多农民可以在手机上随时查询最新的种植技术、市场行情和政策信息;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工具也能帮助他们预判价格走势,规避市场风险。当传统农业时代的信息壁垒被打破,掌握AI工具运用能力、善于通过新媒体链接资源的新农人,才能重塑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
  新农人还应该借助AI技术,提升品牌意识,讲好乡村故事。
  AI时代,文生图、口播生成、数字人直播等工具的出现,大大降低了电商运营与品牌打造的门槛。借助AI工具,更多普通农民能加入新农人的行列,将更多精力用于挖掘农产品背后的故事,用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打动消费者的心。对他们来说,身边鲜活的人与事是品牌故事的不竭源泉。
  (本版稿件由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张朝辉参考新华网、光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理)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