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耿苏强 谷幸
开栏语:《民营经济促进法》于2025年5月20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首次在法律中明确将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政策。为持续助力杨凌小微企业破解融资难题,杨凌金融监管支局联合区内两级发改部门全面推进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为小微民营经济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即日起,农业科技报与中国农科新闻网联合策划开设《融资成果汇》栏目,通过多维度、立体化的报道,系统展现杨凌示范区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创新路径,为金融供给侧改革贡献农科城杨凌的融资样本。
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春天里,金融活水的精准灌溉让小微企业焕发勃勃生机。2025年2月17日,民营企业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释放的重要信号,将民营经济推至时代聚光灯下。
作为扎根农科城的金融主力军,杨凌农村商业银行始终秉持“因农而生,因农而兴”的使命担当,创新推出“两权抵押”“生物资产浮动抵押”等特色信贷产品,配套“秦E贷”“秦V贷”等线上金融服务,实施“千企万户大走访”“整村授信”“党建+金融”等专项行动,探索政银合作贷款、银担合作贷款、“诚税贷”信用贷款等多元模式,十年如一日地浇灌着这片创业热土。
从南果北种的火龙果基地到番茄育种的实验室,从报废汽车拆解车间到田间地头的钢架大棚,该行以“专心、贴心、良心、放心”的银行形象,书写着金融赋能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两权抵押”破冰南果北种
在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揉谷镇,杨凌君莱家庭农场(杨凌青皮她园火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内,火龙果正值花期,繁花簇拥,生机盎然。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家庭农场,作为西北地区“南果北种”先行者,其发展历程恰是金融活水持续滋养的生动写照。
“这些‘南国佳丽’能在北方安家,多亏了农商行的‘及时雨’。”该农场负责人王艳回忆道。农场自2016年首次获得100万元授信以来,杨凌农村商业银行持续十年跟踪服务,为其累计授信达700万元。
2024年,该行创新采用“经营主体+两权抵押”模式,将租赁土地、钢架大棚和作物整体评估,更以3.45%的优惠利率发放300万元贷款,支持其扩大种植规模和引进先进灌溉设备。从贷款申请到资金到账仅需5天,开户费、手续费全免的优惠政策更让企业轻装前行。
如今,该农场火龙果种植基地总面积达200亩,年产鲜果500余吨,亩均产值超10万元,并延伸出种苗繁育、深加工和研学旅游等产业链条。其培育的火龙果种苗不仅畅销全国30多个省市,更远销西班牙、葡萄牙等6个国家。
这种“从幼苗到丰收”的“保姆式”金融服务,既是银企深度合作的典范,更是杨凌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助农”理念的生动实践。
“绿色通道”浇灌种业芯片
陕西金棚种业的成长故事,则展现了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力度。这家番茄全产业链科技企业在杨凌布局98亩育种基地、60栋设施大棚,建成1300平方米实验室和8000平方米种子加工中心,年培育番茄品种超百个,标准化制种基地达500余亩,却曾因“租赁土地、轻资产”等问题遭遇融资瓶颈。
2024年初,杨凌农村商业银行通过“千企万户大走访”捕捉到企业需求,迅速启动专项服务。专职客户经理上门服务,创新将企业租赁土地和房产打包抵押,5个工作日内完成300万元贷款审批,利率低至3.7%。资金及时到位不仅缓解了冬季育种资金压力,更助推科研成果加速转化。
该案例的成功源于银行对农业科技规律的深刻把握。通过建立小微企业“推荐清单”贷款绿色通道,优先保障“推荐清单”贷款投放,有效激发基层“敢贷、愿贷”内生动力。
这种精准施策,让“实验室里的创新”快速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通过金融服务,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质效持续提升,金融活水正精准滴灌种业“芯片”。
“信用钥匙”开启循环经济
在陕西金诚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有限公司,机械臂精准分拣的场景背后,同样跃动着金融创新的脉搏。作为杨凌唯一具备资质的报废车处理企业,其年拆解能力达8000辆,年回收废旧物资5万余吨,却在经营周转中面临资金压力。
在杨凌农村商业银行实行小微融资机制“6项举措”期间,该行通过实地走访为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方案:先后发放贷款2笔合计270万元,其中“诚税贷”信用贷款70万元;今年3月又增信200万元,执行4%优惠利率,解决了企业经营流动资金需求。
灵活的还款期限设计匹配企业从收购到销售的周期特点,使其客户数量增长30%,助力企业推进多元化经营,不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场“金融+循环经济”的双向奔赴,彰显了杨凌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度。通过建立小微融资协调机制,将“等客上门”变为“主动送贷”,让更多“沉默资产”焕发生机。
同时,以营销服务转型为重点,持续跟踪企业需求,用优质产品赢得信赖,切实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局,真正实现金融服务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站在《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的新起点,杨凌农村商业银行正以金融笔墨续写服务民企的新篇章。从整村授信覆盖74.87%农户到“党建+金融”三支队伍扎根田间;从“网格化走访”到“生物资产浮动抵押”等特色活动及金融产品激活农业无形资产,这家农字号银行用十余年的坚守证明:金融服务既要“看得见山水”,更要“读得懂乡愁”。
正如火龙果在北方大棚里找到新生,番茄种子在实验室孕育希望,报废汽车在流水线上重获价值,杨凌农商银行始终用有温度的金融服务,让每一粒创业的种子都能在农科城的沃土上破土生长。
当金融活水与民营经济深度融合,杨凌示范区这片承载着国家农业使命的土地,正奏响新时代的田园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