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芦西园,连栋温室里绿意盎然。作为京津冀地区韭菜产业的重要基地,这里不仅是“春季第一菜”的生产线,更是日晒高温覆膜绿色防控技术的试验田。
近期,记者探访房山区泰华芦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韭菜温室大棚,寻找韭菜绿色生产的背后故事。
在窦店镇芦西园的连栋温室内,技术员张美娜正在检查韭菜长势。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吴青君摘下一根韭菜,放到嘴里品了品,“虽然是第四茬韭菜了,味道还是挺浓郁的。”
作为中国本土驯化的特色作物,韭菜凭借其耐寒性强、四季可收的特性,成为北方冬春季节重要的绿叶蔬菜。
然而,传统韭菜产业也面临困境。曾经韭菜农残不合格率位居叶类菜前列,消费者对韭菜产生了市场信任危机,对安全优质韭菜的需求强烈。
“过去菜农为保产量滥用农药,结果陷入‘越打药越难卖’的恶性循环。”吴青君介绍,日晒高温覆膜技术的研发最早是基于2013—2017年的“作物根蛆类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该技术也成为韭菜绿色生产的核心技术之一,其应用帮助一大批种植户解决了韭菜生产中的难题。
泰华芦村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李松涛回忆,2021年,合作社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引入覆膜灭虫、生物菌剂、天敌昆虫等技术,帮助韭菜产业转型绿色、有机生产。数据显示,2024年,合作社亩均农药成本从800元降至150元,精品韭菜收购价从每斤2.5元涨至4元,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吃得放心最重要,消费者用脚投票,绿色种植才是出路。”李松涛指着冷链车上的“芦西园”品牌包装箱说,“现在我们的韭菜直供商超和社区,最快6小时就能从田间到货架。”
数据显示,采用日晒高温覆膜技术后,韭蛆防治效率从传统化学防治的70%提升至95%,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增加30%,“物理+生物”的组合拳,正在改写韭菜病虫害防治的规则。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长达十余年的科研攻坚。以韭蛆为例,其幼虫潜伏于土壤深处,常规农药难以触达。中国农科院团队发现,韭蛆在40℃下持续4小时即死亡,而韭菜根系可耐受45℃高温,由此研发出覆膜升温技术。2019年,《日晒高温覆膜防治韭蛆技术规程》成为农业行业标准,目前已在全国韭菜主产区推广应用。
(据《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