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菜霜霉病在4月、5月、6月进入高发期,且易与其他病害混发,菜农需要及时识别与防治。
霜霉病俗称“跑马干”,成株黄瓜染病,叶片现浅绿色水浸斑,后呈多角形、转淡褐,病斑融合致叶枯,潮湿时叶背生灰黑霉层。甜瓜结瓜后易感,发病时叶背现水浸斑,叶面变黄褐色大斑。因菜农常忽视多病共防,导致防治效果差。
霜霉病难治原因
菜农防治黄瓜霜霉病,为啥很困难?
一是不了解病害发生的温湿度。黄瓜霜霉病在20℃—25℃,空气相对湿度85%时,发病速度最快。在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湿度,避开霜霉病发病喜欢的温度。比如在浇水后可适当提高棚温,杀死病原菌。可在浇水后当天中午,将棚室内温度提高到42℃以上,不要超过45℃,持续一个小时再开始通风,不仅能利用高温杀菌,而且利于降低浇水后棚内湿度。
二是发病后乱用药。有人发现棚内黄瓜叶片上有几个斑点,就直接喷洒猛药,如银法利等。这虽然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也会使病菌在短时间内产生抗性,为下一轮的侵染埋下隐患。防治病害,建议大家以“预防为主”,在日常管理中,要注意喷洒保护性药剂,如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病害发生初期,可以选择保护兼治疗性的药剂,如甲霜锰锌、精甲霜锰锌等;病害发生严重期,可以选择两种药剂进行混用,如甲霜锰锌加烯酰·霜脲氰或烯酰·嘧菌酯加霜霉威。
霜霉病与其他病害混发
一是霜霉病易与靶斑病混发。近日记者在一个黄瓜拱棚内看到,当下正值盛瓜期,植株挂着两三支大小不一的黄瓜,中上部叶片长势尚可,但部分植株的生长点细弱,中下部叶片上布满了黄色斑点,病斑形状有的受叶脉限制呈多边形,底部叶片整个黄化,这是明显的霜霉病表现症状。但仔细观察,会看到有的黄色小斑点是靶斑病,有的是霜霉病与白粉病混发情况。
二是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混发。有人反映,甜瓜下部叶片上有黄色不规则形状的病斑,并逐渐向上扩展。经查看病叶后发现,病斑呈多角形,有的背面有灰黑色的霉层,有的没有,这是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混发情况。
三是霜霉病和细菌性叶枯病混发。在山东省莱西市趴地生长的小甜瓜,叶片上有明显病斑,正面呈黄褐色,边缘不明显,背面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并有灰黑色的霉层,这是霜霉病在甜瓜上的症状表现。同时,叶片上还有黄色小斑点,应是细菌性叶枯病的症状表现。
综合防治 严防病害传播
病害发生重、传播迅速,是因为植株、棚室环境等给病害制造了条件。要想防治效果好,应多方面入手加强病害的防治工作。
一是优化环境条件。天气多变,棚室环境变化剧烈,应通过合理通风、浇水等办法,让棚内温湿度缓慢变化,给植株一个缓冲适宜的时间,确保植株生长正常。
二是均衡补充营养,改善植株生长状态。植株长势弱,抗逆性差,也是引发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建议及时改善植株生长状态,如合理疏瓜,摘除病叶、老叶和黄叶等,减轻植株负担,减少不必要的营养消耗。同时,均衡补充营养,随水冲施平衡型水溶肥,并配合功能型产品,起到养护根系、促进营养吸收的作用。
三是合理用药。连续阴雨天或浇水后是病害的高发期,对于未发生病害的棚室,应在此之前做好预防工作,如喷施喹啉铜、霜霉威或氰霜唑等药剂进行预防。对于已经发病的棚室,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药剂,一般可选用细菌性药剂和真菌性药剂的组合来喷施,如中生菌素+氟菌·霜霉威等,在混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添加叶面肥,效果好。
(综合《北方蔬菜报》、全国农技推广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