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近期,我国北方多地遭遇大风沙尘侵袭,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挑战,轻则损毁设施、影响作物生长,重则造成大面积减产。面对这一灾害性天气,农业生产需多管齐下积极应对。农户要提前加固温室大棚、畜禽圈舍等设施,做好农田防风固沙措施;同时,及时清理沙尘覆盖物,加强受灾作物和畜禽的管护,最大限度降低大风沙尘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守护好“米袋子”“菜篮子”。
大棚蔬菜
修缮设施。及时修缮加固受损大棚设施,修补更换棚膜。钢梁扭曲或倒塌的,在棚室内前坡1/3处支撑立柱,并更换或校正钢梁。棚膜受损的,及时修补并加固压膜线,无法修补的需尽快更换。
植株整理。及时整理受伤植株,清除田间残枝,摘除老叶、风干叶。采用人工掸土或机动吹风等方式,清理叶片及果实上的尘土,促进蔬菜恢复生长。倒伏的茄果类蔬菜及时扶正加固,西红柿、西瓜、哈密瓜等作物要及时落蔓。
田间管理。及时中耕松土,增加土壤通透性,同时配合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甲壳素等叶面肥,促进茎叶恢复和根系生长发育。棚膜损毁的,应立即灌水增墒,增加设施内环境湿度,防止植株萎蔫。发生冻害的,可喷施游离氨基酸,加速细胞组织恢复,缓解冻害。此外,根据病虫监测情况,适时喷施广谱性杀菌剂,防控病害流行,促进植株健康生长。
果树
修正树体。大风天气后,对果园全面检查,及时修正和支撑被风吹折或吹歪的树枝,剪除受损严重的枝条,清理断枝落叶,减少养分消耗,促使新梢萌发。对树体倾倒或者倾斜严重的,应尽快扶正,必要时使用支架固定,确保正常生长。植株折断或受损严重的幼树及时补种带土大苗。对设施果树,及时检查温室、大棚等设施,修复棚膜、骨架,加固地锚。
科学肥水。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土壤湿度,合理灌溉。可叶面喷施0.1%—0.3%的磷酸二氢钾、0.1%—0.3%的尿素等叶面肥,增强光合作用和营养积累。对坐果的果园,后期增施钾肥,追施叶面肥,及时补充营养供给,防止二次落果。
防控病虫。较大的剪口或伤口涂抹保护剂,防止病害侵染。喷施1—2次广谱性杀虫剂、杀菌剂,杀虫剂可选用联苯菊酯等菊酯类农药,杀菌剂可选用苯醚甲环唑、甲基硫菌灵等。鼓励采用色板、杀虫灯、诱剂、生草栽培等绿色防控和生态调控措施。
畜禽
强化隐患排查和棚舍加固保温。及时对畜禽圈舍和水、电等基础设施设备进行隐患排查,重点做好畜禽圈舍检修、加固除险等工作,防止大风掀顶、发生坍塌事故。风险隐患较大的棚舍要及时转移畜禽。养殖场(户)准备供暖设施,封严畜禽圈舍,关好门窗,提高畜禽圈舍御寒能力,防止畜禽特别是幼犊(羔、仔)受冻受凉。
抓好畜禽保暖防冻和安全生产。要做好饮水系统防冻,针对裸露在外的供水管线,建议在其上面覆盖或包裹稻草、秸秆、塑料、泡沫等。注意畜禽圈舍通风换气,保持畜禽圈舍空气适度流通;做好饲草等易燃物隔离巡查工作,设立警示牌,配备灭火设备器具,切实做好防火工作。
做好饲养管理。要加强饲养管理,适度补饲,提高畜禽免疫力。可增加日喂料量,在饲料中适当增加能量原料,如提高玉米占比,减少麸皮含量,或在饲料中额外添加葡萄糖、油脂等物质。
强化消毒和疾病预防。因保暖容易导致圈舍通风不良,舍内空气污浊,易造成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对畜禽舍、运动场及用具要加大消毒频次,可选用戊二醛、枸橼酸粉、烧碱等无刺激性气味、毒性低的消毒剂。降温期间,天气变化较大,容易使畜禽降低免疫能力而导致病害发生,因此要加强畜禽营养,或在饲料和饮水中适量添加广谱抗菌素,增强畜禽抵抗疾病的能力。
大田作物
针对近期出现的大风、降温等极端天气对小麦、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的不利影响,为降低灾害损失,保障作物正常生长,广大农户可参考以下技术,做好生产管理。
灾前预防措施(提前3—5天)
1.增强植株抗逆性。叶面喷施抗逆药剂:对处于拔节期至孕穗期的小麦,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0.01%芸苔素内酯(或胺鲜酯),增强细胞抗寒能力,减轻冻害风险。油菜可喷施硼肥+磷酸二氢钾,促进花芽分化,提升抗寒力。控旺防冻:对旺长麦田,可喷施多效唑或矮壮素,缩短基部节间长度,降低倒伏风险,同时增强植株韧性。
2.田间管理加固。疏通沟渠:提前清理田内及周边排水沟,确保排水通畅,避免低温积水加重冻害。覆盖防护:对育苗期作物(如蔬菜)或露地幼苗,可覆盖地膜、秸秆或防寒布,夜间加盖草帘,减少地面热量散失。设施大棚需检查棚膜密封性,加固骨架,防止大风吹损。
灾中应急措施(灾害发生时)
1.小麦田应急处理。大风应对:风力超过6级时,避免田间作业,防止人为损伤植株;对高密度种植田,可临时拉设防风网(如尼龙绳网格),减少倒伏。降温防护:降温幅度≥8℃且最低气
点,采用田间熏烟(在田间间隔一定距离设置秸秆、杂草堆熏烟,注意防火,确保烟雾均匀扩散)或喷水防冻,尤其保护孕穗期小麦幼穗。
2.设施农业防护。大棚作物及时关闭通风口,内部增设补温灯(夜间开启)或临时火炉(注意通风防一氧化碳中毒),维持棚内温度≥5℃;露地蔬菜可临时搭建小拱棚,多层覆盖保温。
灾后补救措施(灾害发生后1—3天)
1.小麦灾后管理。倒伏处理:对轻度倒伏麦田,不人工扶直,待植株自然恢复;重度倒伏(匍匐贴地)需人工轻扶,用绳捆扎基部1—2节,避免茎秆折断,同时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促进恢复生长。冻害补救:叶片受冻发黄的麦田,及时追施速效氮肥(亩施尿素5—8公斤),配合浇水,促进分蘖成穗;幼穗冻害田块,加强后期管理,通过叶面肥延长灌浆期,减少产量损失。病虫害防治:灾后及时清除田间残叶、病株,喷施吡唑醚菌酯+戊唑醇(防纹枯病、赤霉病)和啶虫脒+高效氯氟氰菊酯(防蚜虫、红蜘蛛),预防低温高湿引发的病虫害蔓延。
2.其他作物管理。油菜:清理冻害叶片,追施苔肥(亩施复合肥10公斤),促进分枝生长;倒伏油菜扶正后培土固根。
3.补种改种准备。对绝收田块,及时翻耕整地,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改种早熟玉米、大豆、蔬菜等短生育期作物,确保全年产量稳定。
注意事项
叶面喷肥和药剂需在晴好天气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进行,避免高温蒸发或低温冻药。
大风降温后,避免立即大水漫灌,以防地温骤降加重冻害,建议小水轻浇或滴灌。
(本版稿件由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张朝辉 参考农业农村部网站、光明网、中国农网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