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肖云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冯玉龙
务工人员在采茶。 3月26日,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法官镇黄家店村的高山有机茶园中,嫩绿枝芽从茶树间抽出。30多名采茶工手指翻飞,正忙着抢“鲜”采摘龙井43的头茬嫩芽。
“最近是采茶的黄金时期,我们已经陆续收到了客户的预购订单。”陕西福青山茶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海锋说道。
早在2007年,刘海锋父子便在秦岭南麓选址建园,并成立了陕西福青山茶文化有限公司。公司的4处茶园分别坐落于山阳县法官镇、天竺山镇,柞水县下梁镇以及丹凤县竹林关镇的高山之上。这里平均海拔达1000 米,年均气温保持在18℃,常年云雾弥漫、空气湿度高,为优质茶叶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
该公司地处山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一家集有机茶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企业,拥有自营茶园2000多亩,还以鲜叶收购及加工服务等方式,带动周边群众建设茶园3.5万多亩,是商洛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据刘海锋介绍,公司严格依照高山有机茶生产标准,精心打造示范基地、培育优良品种。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创新有机”双核驱动,与陕西师范大学、商洛农科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2012年,在秦创原人才引进项目的支持下,引进华中农业大学茶学博士张伟担任产品研发技术总监,实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
2014年,公司取得了有机绿茶认证,“福青山”品牌也获评陕西省著名商标。其销售网点不断拓展,茶叶不仅畅销北京、西安、兰州等地,更远销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家。
然而,2018年茶叶市场遭遇寒流,公司无奈撤掉了陕西以外的销售网点,开始了转型变革之路。“我们的茶叶存在知名度低、品质难以获得大城市认可的问题。”刘海锋转变经营思路,不再盲目扩张商业版图,而是着力提升茶叶品质、革新加工工艺、推广茶叶品牌。公司投入上百万元更新智能化制茶设备,加强员工培训学习,引进无性系茶苗繁育技术并建立1万平方米的茶苗繁育大棚,有效解决了山阳县茶叶新优品种规模化发展的难题。同时,在传统茶加工领域精耕细作,获得了12项茶叶加工技术国家专利,承担了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研发,荣获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等20多项荣誉。
截至目前,公司已建立3个初制茶叶加工厂,年产商品茶50吨,在商洛设立了10个直营店,培育经销商1000多家,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直接带动400多户群众实现就业增收。
“我们会始终严格遵循有机种植标准,守护秦岭的绿水青山。”刘海锋表示,公司正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速溶茶粉、茶保健品、茶叶挂面等茶叶衍生品,致力于提升茶叶附加值,打造秦岭高山有机茶全产业链标杆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