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村桃花盛开 简阳市委十六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将“建圈强链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纳入2025年经济工作要点,简阳将聚力推动科技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完善特色农业产业链条,构建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体系,加快打造和美乡村丘区范。4月2日,简阳市委书记王凯率队调研简阳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情况。他指出,要坚定不移强产业、补短板、促发展,强化科技赋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揭榜挂帅”项目为抓手,提升特色产业竞争力。要依托生态本底与资源优势,培育新业态,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向规模化、品牌化、链条化发展。要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和农村多元价值,促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
近年来,简阳市围绕农业“建圈强链”,构建了“强一产、补二产、育三产”产业融合发展新态势,持续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7.51万亩,产量40万吨以上;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5万亩以上,产量达45万吨;预计出栏生猪约57万头以上,年出栏简州大耳羊22万只以上,水产品产量2.48万吨。”简阳市农业农村局园区科科长余广伟通过这组数据,道出了该市“建圈强链”农业产业发展的澎湃动力。
规模化:做大产业领群众增收致富
“走,一起去简阳看桃花!”游客们口中的简阳,实际上指的是简阳市禾丰镇连山村。每到春季,连山村万亩桃花竞相绽放,整个村里弥漫着桃花的芬芳,吸引着简阳周边的游客来村观赏。这时候,连山村的老百姓会在指定位置摆上摊位,拓宽家庭增收渠道。
“‘建圈强链’首先需要做大产业。桃产业作为连山村的重要产业,是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老百姓致富的主要产业。”连山村党委书记、主任陈奇表示,2017年,为解决全村撂荒地问题,连山村引进业主到村发展桃树种植,其目的在于拓展产业空间,增加老百姓的收入。
连山村常住人口1200余人,耕地面积7341亩。实际上,当时的连山村劳动力外流,村里的老人数量占到了一半以上,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如何吸引外出劳动力返乡就业?”陈奇得出的答案是,发展壮大产业,多元化发展产业,才能实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初衷。
于是,在村“两委”的努力下,作为国家地理标志的简阳晚白桃落户连山村。老百姓用自己的土地自愿入股,除了800元/亩的土地流转收益,还可以享受集体经济分红,老百姓摇身一变,成了股东。
陈奇介绍说:“桃树种植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修枝、施肥、除草、采摘等环节主要聘请村里的老百姓进行劳动,平时他们每天可以赚到80元,如果到了旺季,务工人员的收入可以增长到200元/天。”
有了支柱性产业作为支撑,连山村的外出务工人员“如鸟归巢”,先后有20人回到村里,他们有的开起了农家乐,有的则办起了养殖场,纷纷争当村里致富带头人。
为贯彻落实国家“非农化、非粮化”政策。连山村着力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发展粮油产业,村里大规模种植油菜、水稻、小麦等农作物。据统计,全村粮油种植达到了1500亩,2024年粮油种植收入达到了130多万元,老百姓土地分红65万余元,人均收入达到了2000—3000元。
“现在,连山村投资900多万元,先后兴建了榨油坊、烘干中心、农机中心等配套设施,村里的产业向着深加工方向不断迈进。”陈奇喜上眉梢。
专业化:
做优品牌赢市场青睐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新市街道石家村遍地的油菜花随风摇曳。在村“两委”旁边的大棚内,村民早早地将二荆条青椒苗种植在了地里,这将是石家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收入之一。
据了解,石家村在简阳市“建圈强链”思路指引下,积极探索专业化、品牌化、市场化强村道路,依托成都大学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产业示范基地科研实力,以杂粮为核心,以撂荒地整治为契机,动员群众以土地入股,目前已经开展荞麦、藜麦种植八百余亩,引进业主以商业逻辑在荞麦、藜麦领域的品牌思维,与食品加工企业深度合作,做深、做细、做全荞麦、藜麦品牌,形成了“雄州农夫”为品牌的全产业链杂粮产业。
此外,石家村不断创新市场推广手段,通过电商、直播、积分兑换平台形成网络销售渠道,线下引入社会资本与简阳供销社合作成立简阳石街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促进了产品进会展、进商超、进社区,“线上线下”两张销售网发力,石家村的荞麦、藜麦等杂粮产品走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石家村只是新市街道“建圈强链”发展特色农业的一个缩影。该村的经验在新市街道各村之间进行传递与辐射……
新市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周玉松表示,新市街道主要聚焦“扩链”“强链”,推动杂粮全产业链发展,在种得好、卖得好、效益好三个层面狠下功夫。据他介绍,“种得好”主要体现在着力向杂粮要单产、要效益;向科技要单产、要效益;向人才要单产、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向设施设备要效益等方面。而“卖得好”则主要是重构营销体系,使得新市街道的杂粮产品进入世园会和农博会市场、进入校园和机关,入驻职工普惠平台,并进入社区超市。据统计,2024年,杂粮产品的销售额达到了43万余元。
系统化:深度融合促协同发展
在简阳市农业“建圈强链”中,石钟镇则将眼光聚焦在了产业的深度融合上。
石钟镇前锋村有着优质的粮油底色。近年来,该村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实施了稻虾共养、油葵轮作、粮经复合为特色的精细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柑橘、葡萄、水蜜桃等特色水果产业在不断发展中壮大。
“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据石钟镇负责人介绍,围绕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石钟镇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补全产业链的弱项短板,由于水源是农作物生长的必备条件,石钟镇改造3.8公里水渠,提升灌溉效率,年节约用水30万方,为稻虾养殖、辣椒等产业提供稳定水源,农业产业在汩汩清泉中蓬勃发展。
农业产业兴旺了,石钟镇下一步如何发展?该镇负责人介绍说:“全镇有着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自然资源底色厚重,特色农业产业将赋能农旅融合发展。”
为此,石钟镇以前锋村作为切入点,在农旅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延链补链,植入文创民宿、康养体验、农耕研学等新业态,提升消费场景能级,实现产业增效与村民增收,加快推进“江畔沃野、和美石钟”的农旅特色小镇建设。
如今,石钟镇在集群化的产业中,提升创新能力,激发主体活力、不断增强协同效应。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丰富拓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场景,打造“数智农田”“研学农田”等创新做法正在石钟镇进行深刻实践,并以数字化手段续写着现代农业体系的新篇章。
(鲍相龙 李琴 李丽)
(李丽系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