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高蛋白玉米”登上热搜
主要用于饲料行业,每年可以节约成本75亿元以上
文章字数:2138
  

  1月20日,本报在2版刊登《“卓越一号”高蛋白玉米品种培育成功》一文引发关注。该品种通过分子育种技术突破性实现14%的籽粒蛋白含量,且保持产量与抗性稳定,标志着我国在高蛋白玉米育种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作为占饲料原料60%以上的核心作物,玉米蛋白含量提升直接关系畜牧产业降本增效,更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具有深远意义。
  当前,我国正加速推广高蛋白玉米种植,以科技创新筑牢粮食安全屏障。面对全球贸易波动,提升玉米蛋白自给率可减少大豆进口依赖,节省约20%的饲料豆粕用量,相当于“再造1亿亩隐形大豆田”。未来,随着蛋白含量目标向15%迈进,这场“蛋白革命”将持续释放增产潜力,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科技基石。
  我国正推广高蛋白玉米种植
  在今年全国两会首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算了一笔“玉米账”,让“高蛋白玉米”成为热门话题。据专家介绍,目前,我国正在培育蛋白质含量超过10%的高蛋白玉米品种。
  高蛋白玉米是什么?
  玉米是不是高蛋白品种,主要是根据玉米籽粒中蛋白质含量的比例来区分。普通玉米蛋白质含量一般在8%左右。专家认为,只要在8%基础上,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都可以算作高蛋白玉米。
  “高蛋白玉米努力的方向第一步目标是10%,我们初步的目标已经实现了,有一些已经推广。下一步可能会达到15%或更高,还有进一步优化氨基酸组成等更长期一点的目标。”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詹俊鹏说。
  专家介绍,去年我国玉米总产量2.9亿吨,如果玉米籽粒中蛋白含量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新增了290万吨蛋白,经过有效利用,每年就可以少进口700万吨至800万吨的大豆。目前,蛋白质含量超过10%的玉米已经在全国推广了1000多万亩。
  高蛋白玉米主要用于饲料行业
  高蛋白玉米给谁吃,应该怎么利用?据专家介绍,高蛋白玉米主要用于饲料行业,解决养殖业饲料粮不足的问题。
  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李文强介绍:“高蛋白玉米并不是给人类直接食用的,人直接食用的大部分是糯玉米和甜玉米,所以高蛋白玉米主要用于饲料行业,解决养殖业饲料粮不足的问题。”
  李文强介绍说,提高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可以促进动物健康生长、增强免疫力,提升肉蛋奶的品质,并且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提升养殖效益。
  以往普通玉米作为饲料需要额外添加豆粕等蛋白源,而高蛋白玉米的使用则可以省去不少,直接降低饲料成本。
  “对于鸡和猪这些家禽家畜来说,它们需要既摄入能量也摄入蛋白。能量方面,玉米就是主要来源,蛋白方面,大豆是主要来源,或者说豆粕,主要提供氨基酸和蛋白质。高蛋白玉米改良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进口大豆的豆粕的减量替代。”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詹俊鹏介绍。
  高蛋白玉米在全国都可以推广
  目前,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6.5亿亩左右,分布广泛。专家介绍,高蛋白玉米在全国都可以推广。
  玉米在我国种植范围分布广泛,从东北到西南都有种植。专家表示,这些地区都可以种植高蛋白玉米。
  李文强说:“高蛋白玉米其实对环境没什么要求,土壤环境也没什么影响,只要可以种普通玉米的地方,就可以种高蛋白玉米,跟普通玉米是一样的,高蛋白玉米其实可以在全国推广。”
  就在不久前,华中农业大学牵头成立了高蛋白玉米产业创新联盟,从“品种研发、推广种植、饲料加工、养殖食品”全链条协同创新,推动高蛋白玉米的产业化应用。
  襄阳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纪涛说:“以猪饲料为例,玉米原料蛋白含量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吨饲料成本可降低50元以上;按全国猪饲料1.5亿吨粗略估算,每年可以节约成本75亿元以上。”
  华中农业大学培育出高产高蛋白玉米新品系
  近日,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教授对“高产高蛋白宜机收玉米培育”成果进行了展示。
  在人类长期的选择驯化过程中,把追求产量和淀粉作为首要目标,使得当前玉米蛋白质平均含量降为8%。提升玉米蛋白质含量的瓶颈不是土壤中没有足够氮源,而是植株对氮的吸收和利用能力不够。严建兵团队根据产业研发需求,解析了高产高蛋白宜机收多性状协同调控的遗传基础,形成了产学研融通的生物育种技术攻关图谱,科研成果发表在《科学》等杂志,培育了产量不降低、籽粒蛋白含量从8%提高到12%的新品系,找到了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量降低7%的关键基因钥匙,克隆的多个高产、优质、抗病、快脱水关键基因已经应用于产业,服务于多家种业企业。
  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野生玉米高蛋白基因
  经过十年不懈努力,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上海师范大学科研团队合作,首次从野生玉米中成功克隆出高蛋白基因THP9,并通过杂交实验,有效提高了现代玉米的蛋白含量。
  科研人员实验发现,野生玉米在没有施加氮肥条件下种子蛋白含量都高达30%,是现代普通栽培玉米的3倍,表明野生玉米含有控制高蛋白含量的关键基因。十年来,研究团队提取了超过4万个样本的DNA进行鉴定,最终从野生玉米中克隆到首个控制玉米高蛋白含量的主效基因。
  研究团队在三亚进行了大规模田间试验,将野生玉米高蛋白基因Thp9-T杂交导入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玉米生产栽培品种郑单958中,可以显著提高蛋白含量,表明该基因在培育高蛋白玉米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能。同时,在减少氮肥施用条件下,可以有效保持玉米的生物量以及植株和籽粒中氮含量水平,这对于减少化肥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版稿件由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张朝辉参考央视新闻、《湖北日报》等整理)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