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电商平台热销的外观有褐色、绿色、深粉、浅粉四种颜色的鸡蛋,单价1.3元/枚,几乎是普通鸡蛋的两倍之多。
这种“横空出世”的“缤纷蛋”在引发消费者热议的同时,也让大家产生了很多疑问?
诸如:彩色鸡蛋的营养价值更高吗?
彩色鸡蛋的口味是否和普通鸡蛋不同?和普通鸡蛋相比,不同颜色的鸡蛋,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上,究竟有哪些实质性的差异?彩色鸡蛋价格比普通鸡蛋高很多,贵在哪里?
记者就此相关内容查阅国家相关政策,结合相关方面专家观点,进一步为消费者进行“迷雾揭晓”。
品种决定颜色,营养差异微弱
首先,需要明白决定颜色的“色彩密码”由何决定。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李留安指出,蛋壳颜色由母鸡品种决定,沉积色素的比例差异形成不同色系。
比如:白壳蛋来自白来航鸡及其杂交品种;褐壳蛋来自洛岛红鸡等品种;粉壳蛋来自白来航鸡与褐壳蛋鸡杂交;绿壳蛋则和五黑鸡等品种有关。
据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22年研究显示,不同颜色鸡蛋的蛋白质含量差异小于1%,矿物质呈现“偏科现象”。如:绿壳蛋在钙、铁、锌、镁矿物质含量方面,较普通鸡蛋高10%—15%;白壳蛋硒、锰矿物质含量较普通鸡蛋高8%—12%;粉壳蛋铜矿物质含量高于普通鸡蛋5%—8%。
而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顾中一则强调,这些差异远未达到“营养升级”的程度,且其受饲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显著,大部分消费者皆知,鸡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李留安表示,“缤纷蛋”深浅不同颜色与母鸡品种及饲料成分有关,其颜色由蛋壳表面色素沉积决定。从营养角度来看,彩色鸡蛋和普通鸡蛋在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
鸡蛋的营养价值主要体现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等多方面。虽然不同颜色鸡蛋在矿物质含量上存在细微差异但总体差异并不显著,不能作为判断鸡蛋营养价值的主要依据。
科学选购鸡蛋“五步法”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鸡蛋的种类也更加繁多。除了“缤纷蛋”,市面上还有许多鸡蛋打着“可生食”“高DHA”“有机”等旗号,价格翻倍,但这些功能并非人人需要。
对此,2023年,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在此背景下,农业农村部组织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制定了《蛋鸡立体养殖技术指导意见》。
意见要求从源头保障蛋品质量,明确了禁止使用《食品动物中禁止使用的药品及其他化合物清单》中的21类物质的行业规范。
就正确选择鸡蛋,保障食用安全,相关专家给出了科学选购鸡蛋的五步法。一是观色辨质:天然色鸡蛋颜色自然过渡,绿壳蛋光泽度高;染色蛋颜色均匀死板,刮擦后显白色基底。二是查证溯源:正规产品应标注生产日期、生产许可证编号,品牌蛋可通过溯源系统查询养殖档案。三是检测鉴别:实验室重点检测色素残留、兽药残留;简易方法包括盐水沉蛋法(新鲜蛋沉底)、气室测量(小于5毫米)。四是理性消费:优先选择通过 HACCP、ISO认证的企业产品,警惕“抗癌”“增强免疫力”等功效宣传。五是维权途径:保存购物凭证、检测报告,拨打12315或通过全国12315平台投诉。
鸡蛋食用应回归“营养本位”
“蛋壳颜色是品种特征,与营养价值无必然联系。消费者应关注新鲜度、合规性,而非盲目追求颜色。”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胡小松建议,应建立鸡蛋营养标签制度,明确标注蛋白质、胆固醇等核心指标。
有很多人觉得不同颜色的鸡蛋,在口味方面会有明显差异。但李留安表示,这更多是心理作用。“鸡蛋口味主要受饲料、饲养环境以及新鲜度影响,和颜色几乎无关。”
“比如,母鸡食用含有葱或蒜的饲料,产出的鸡蛋可能会带有异味。不管是煮、炒、煎还是蒸,不同颜色鸡蛋在烹饪后的味道并无明显差异,只要烹饪方法得当,都能做出美味佳肴。”他表示,消费者要购买正规渠道、新鲜度高的普通鸡蛋,就能满足日常营养需求。一定要明辨品类,透视消费陷阱,戳破没有食用意义的概念炒作。
消费者在选购鸡蛋时,与其关注鸡蛋的“颜值”,不如更多地关注鸡蛋的新鲜度、来源等。新鲜鸡蛋气室较小,蛋黄饱满、有弹性,蛋白浓稠。消费者可以通过将鸡蛋放入盐水中的方法简单判断鸡蛋新鲜程度,新鲜鸡蛋会沉入水底,不新鲜的鸡蛋则会浮起来。
专家表示,彩色鸡蛋市场的繁荣折射出消费升级需求,但也暗藏品质乱象。消费者需理性看待颜色差异,通过正规渠道选购合规产品。监管部门应加强源头管控,企业需强化质量主体责任,共同维护“菜篮子”安全。
毕竟,一枚真正的好鸡蛋,不应只靠“颜值”取胜,更需以“品质”立信。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李煜强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