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立春之后“乍暖还寒”是“倒春寒”吗?
文章字数:976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李煜强
  立春节气过后,蛇年的寒冷天气本应逐渐结束,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强冷空气以强势的姿态给刚刚感受到春意的人们上了一堂“寒冷体验课”。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地区,许多人感觉实际体感温度比天气预报的气温还要低。还有不少人表示,一出门就被寒风吹得瑟瑟发抖,查看气温却发现温度并不算特别低,为什么还是感觉冷呢?气象专家解释说,这是由于“风寒效应”导致的。
  什么是风寒效应?据介绍,风寒效应是指自然风使人体感受到的温度低于实际气温的现象。当有大风时,人体和衣物中间原本形成的温暖空气层被吹走,冷空气直接接触皮肤,导致热量流失加快,从而使体感温度下降。那么立春时节冷空气来袭,气温乍暖还寒,是否是“倒春寒”呢?
  气象专家表示,这次的大范围寒潮降温并不算是“倒春寒”。要称之为“倒春寒”,首先必须满足一个条件:春天已经到来。而目前还没有进入气象意义上的春天,因此谈不上“倒春寒”。
  专家进一步解释,并不是春季中的每一次降温都能被称为“倒春寒”。真正的“倒春寒”是有明确的气象标准的。根据2017年制定的《倒春寒气象指标》(GB/T34816—2017),气象学上的“倒春寒”是指在每年春季(3月至5月)出现的前期温暖、后期寒冷,且后期气温明显低于正常年份的现象。
  “倒春寒”不仅仅是气温的“跳水”,它还是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在气象学中,“倒春寒”最早来源于农业,主要指在真正的春天(即气候学上所说的候平均气温超过10℃)之后,由于较强冷空气频繁袭击,导致气温迅速下降,持续时间长达1至2周以上,造成大范围农作物受冻害的天气现象。
  由此可见,前几天的强冷空气带来的大风降温并不属于“倒春寒”的范畴。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虽然已经进入立春节气,但北方地区尚未进入气象意义上的春季,冷空气依然活跃。从气候统计来看,每年寒潮出现的时间最早可以开始于9月下旬,最晚则可以延续到次年5月,目前仍处于寒潮活跃的时间段。
  气象专家解释,春季最大的气候特点就是“乍暖还寒”,主要体现在气温起伏剧烈和昼夜温差大两个方面。初春时节,刚从冬季进入春季,气温开始回暖,春暖花开。然而,这也是冷暖空气频繁交汇的季节,当冷空气加强时,会带来明显的降温,让人们感觉仿佛瞬间回到了冬季。在面对这种“乍暖还寒”现象时,我们需要加强气候监测和预警,提高应对能力。同时,农户也应持续关注天气预报信息,做好防寒保暖措施,确保农业平稳生产。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