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停栋(右一)在麦田查看小麦长势。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赵桃子 余瞳
冬末春初,寒风凛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李停栋早早来到了位于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曹新庄试验农场的大田里,为小麦进行大田灌溉。
“过年是团圆的日子,对于小麦来说,也是生长的关键时期,一点儿也马虎不得。”李停栋一边忙碌着,一边介绍说:“这两天就得把所有的麦田浇完,不然会影响小麦的生长。”
他告诉记者,今年冬天平均温度相比往年要高得多,雨水也不够充足,导致小麦生长前期出现一定程度的旺长,不仅对生产,还对科研造成一定挑战,所以必须及时进行冬灌,才能确保品种稳产、增产。
结束了田间的工作,李停栋马不停蹄地赶回实验室。这里是他另一个“战场”,也是培育小麦新品种基因的核心阵地。实验室里,各种先进的科研设备有序摆放,学生们也正在紧张地忙碌着。
李停栋径直走向实验台,拿起一份实验数据,仔细研究起来。“我们希望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创制出更加高产、优质、抗病、耐逆的小麦新种质。”目前,李停栋所在的小麦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团队共有7人,团队负责人为长期从事小麦育种工作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吉万全,团队成员正在开展关于 2024年通过国审的小麦新品种西农162和陕西省审新品种西农5813分子鉴定工作,分析其分子机理和含有的优质抗病基因。
当被问及为什么在春节假期阖家团圆的日子里依然坚守在科研一线时,李停栋的回答朴实而又坚定:“作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我们的使命就是为国家的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科研工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突破的过程,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虽然在年节里不能陪伴家人,但为了实现科研目标,一切都是值得的。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农民受益,让大家都能吃上优质的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