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牛不是牛。它是甘肃麦积山石窟附近的一个地名,也是甘肃天水“独一份”特产——花牛苹果的昵称。这颗小苹果不仅带动产业迭代升级,更让群众摆脱贫困、全面小康,奔向共同富裕。
从撂荒坡到花果山
时隔数十年,武正全仍记得第一次吃花牛苹果的场景:“连果核都舍不得扔,香甜可口的味道永远忘不了。”花牛苹果的“独一味”,让果贩出身的他打了个翻身仗。
武正全家住天水市麦积区花牛镇二十里铺村。年轻的武正全曾是跑运输的果贩。在全国各地的苹果市场浮沉多年,他发现,家乡的花牛苹果果色艳丽,口感醇厚,兼具颜值和内涵。
如何让花牛真正“牛”起来?“扩大种植规模,打开销售市场。”武正全说干就干,2000年,他在麦积区城郊附近的南山坡流转了50亩撂荒地种花牛苹果。
南山以前是撂荒坡。“好点的地种小麦、玉米,收成好的时候,一年一亩地最多收300斤粮食。”武正全说,没水、没电、没路,他想办法一一解决。两年心血,终于换来果木端正、长势喜人的一片果园。
多年来,麦积区累计整合项目资金1.7亿元,建成南山花牛苹果基地15万亩,配套建设产业路360公里、提灌工程6处,培育发展果品经营主体120家。武正全也成立了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170多户农户,将原来的撂荒坡一步步改造成生金生银的“花果山”,花牛苹果产业成为当地带农致富的主导产业。
土特产兴起科技范
在麦积区伯阳镇马现村,村民巨爱国家里藏了两个“宝贝”。他用塑料袋套着、用纸精心包着的“宝贝”,是一对果相极佳的花牛苹果。“纵径12厘米,横径9厘米,色泽深红,果形高桩,是今年果园里最漂亮的两颗!”巨爱国说。
只上过小学一年级、粗识几个字的巨爱国,如今是中级职称农技师,尤其擅长修剪树枝。“修剪、施肥、田间管理、植物保护,四个‘好’凑齐,才能种出优质果。”简简单单一句话,是这位55岁老果农多年参加培训习得的种树秘籍。
有人在果树种植上下功夫,也有人琢磨改善管理技术。武正全的果园里,果树身高严格控制在3米至3.5米、枝干数量在10支到15支之间;每亩地最多种67棵果树,果与果之间,也要留出足够空间。
“上科技”是武正全的另一个“制胜法宝”:防雹作业点为果园穿上“防弹衣”,滴灌设施将养分精准输送到每棵果树,太阳能杀虫灯、防霜机、小型气象站等新式“武器”各显身手。
在麦积区天利仁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花牛苹果还坐上了“专属轻轨”。一条条轨道遍布在沟坡和果树间,织起一张四通八达的轨道网。采摘好的苹果坐上“轻轨”,从田间地头直达果品分选车间,农资也通过轨道运输至田间地头。
(据《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