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过程中,农业是基础与支撑。要实现‘大国小农’向‘大国强农’的历史性跨越,迫切需要改造传统农业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12月19日,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金文成在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时强调。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12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这是新阶段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助力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部署。”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陈学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多维度理解乡村“全面”振兴
专家表示,乡村全面振兴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
首先,振兴的内容是全面的,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
其次,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也是全面的,包括产业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和文化振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叶兴庆:“乡村全面振兴有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在区域上,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脱贫地区,都面临乡村振兴这个新任务,特别是脱贫地区,要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跟乡村全面振兴的衔接。”
让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9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4%,农业科技已成为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劲引擎。
“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农业已经跨越了‘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的高质量发展。”金文成表示,成就的背后离不开科技进步、要素配置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力支撑。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传统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赋予了新的内涵,并推动传统要素与数据等新生产要素重组,极大地拓展了生产函数的边界。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深化改革的关键节点,高新技术加速突破。
“生物技术迅速迭代,显著提升了育种效率。数字技术的强渗透性和泛在性,推动了农业设施装备互联互通,不断走向智能化,既实现了农业生产过程轻简便捷,又极大提高了其标准化、精准化程度。同时,各类要素组合持续优化、生产边界不断拓展,带动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助力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富足。”金文成说,“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运用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坚实支撑。”
加快形成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企业方阵
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加速释放其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劲力量。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紧紧依靠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陈学渊认为,要深度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布局,系统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创新体系;要强化农业科技项目产出效能,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瓶颈,推动产出能够落地见效、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标志性成果。
“要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通过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孵化培育一批区域农业新质生产力;要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通过推动构建多元化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真正打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落实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培育壮大农业科技领域的领军企业,加快形成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企业方阵。”陈学渊进一步表示。
专家特别指出,由于我国各地区农业发展情况不同,因此,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格局呈现出多层次生产力并存、区域发展水平各异的情形。
“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政府有为’引领‘市场有效’,实现‘主体有力’。”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林青宁建议,要切实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着力构建以涉农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融通机制;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使命定位,强化涉农企业产业科技的“出题人”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联合体。
(据《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