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事关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陕西省渭南市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把“千万工程”宝贵经验创新融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过程。坚持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绘就渭南布局美、产业兴、环境好、乡风淳、生活优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一、制定一套机制,夯实乡村建设行动发展基础
瞄准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渭南市坚持全域统筹、精准发力,通过一套机制合力推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统筹落实机制,成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同志为组长,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同志为副组长,市级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乡村建设行动工作专班。强化横向协调、纵向贯通,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人大政协协同参与的乡村建设工作新格局。实施规划先导机制,聚焦“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的重点任务,遵循“分批规划、分步推进、试点先行、全面提升”的思路,印发《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建立“五项机制”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通知》。按照“一年强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作示范”的建设时序,及时制定《渭南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行动方案》和《渭南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示范创建管理办法》。实施梯度推进机制,坚持示范创建和全域整治双向发力,贯彻以点带面和梯次推进积极赋能,规划从2024年开始,每年创建100个示范村,到2027年创建市级示范村500个以上,2035年创建市级示范村1000个以上,全力以赴推动“千万工程”落地转化、见行见效。实施共建共享机制,建立健全“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坚持美村与富村并进、塑形和铸魂并重,把人居环境改善与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文明乡风培育等结合起来,形成乡村建设共建共治格局。开展“千万工程书记谈”电视访谈活动,组织县镇村党组织书记、专家教授、“两代表一委员”、乡贤群众代表等谈思路、议举措、谋发展,持续激发各方参与共建的动力和热情。
二、主导两种思维,明晰乡村建设行动运行指南
基于“整县运营,系统乡建”发展思维,渭南以全面建成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为统揽,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建机制、聚合力、抓落实,全面推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其一,整县运营。渭南坚持站在县域视角来统筹谋划全县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方向和实施路径。因地制宜结合市情农情,集成乡村建设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十百千”示范创建工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八大提升工程”,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强村富民、特色风貌美丽宜居”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坚持理念先行、行动后置,2023年以来,渭南组织市级有关部门分管领导、各县(市、区)业务骨干、村党支部书记等分批次去浙江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先进经验有效转化为建设动能。营造追赶超越、拼搏奋进氛围,围绕农村“三大革命”和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3+N”主题,分片逐县开展“一月一观摩、一月一调度、一月一访谈”活动4次,以示范引领激活发展动力。其二,系统乡建。渭南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既注重在改水改厕、村道硬化、绿化亮化等“看得见”且“见效快”的地方下功夫,又在治理体系构建、乡村产业培育、乡风文明建设、文化传承发展等“看不见”的地方多着力。注重整合资源,达到乡村建设资源使用效用的最大化效果。白水县坚持高点谋划、典型示范,集中人力、项目、财力,投入5173余万元,创建55个项目,全力打造6个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强化系统推进,生成系统性乡村建设行动闭环。大荔县制定“清洁乡村、美丽乡村、幸福乡村”三套指标体系,全县400个自然村同时启动、分类实施,纵深推进环境整治、设施配套、服务提升、生态建设、民居改造、产业升级等6项重点工作。
三、找准三大目标,确保乡村建设行动有序有效
其一,农业全方位转型升级。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渭南实施农业“八大提升工程”,增强九大区域公共品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渭南7条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00亿元,乳制品、苹果等四大产业纳入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省级产业化联合体15家,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3万多家。坚持农业兴县、产业赋能,大荔县打造粮食、冬枣、高石脆瓜等5大产业聚集区,发展规模养殖531家。培育规上食品工业企业19家,创建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3家,带动发展各类经营主体4.2万户,电商销售额突破27亿元。其二,农村系统性全面进步。锚定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现代生活的目标,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建设农村供水保障项目61处,新改建农村公路378.8公里,“市县镇村”四级医保经办服务体系覆盖率100%,城乡交流轮岗教师2453人,邮政、顺丰、京东等快递品牌进村服务覆盖率达到99.69%。其三,农民持续性增收增产。立足资源禀赋、发展基础,渭南建成高标准农田269万亩,培育形成7条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促进粮食丰产丰收,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辐射带动39.76万农户,户均增收2100元。2023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467元,同比增长7.9%。脱贫人口人均收入达到16900元,增长15.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基于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富平县让产品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2023年柿子、奶山羊产业分别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9万元和1.55万元。
四、坚持四项原则,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行稳致远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断提升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聘请专业设计团队设计与反复征求群众意见相结合,编印《渭南市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完成10个省级试点村庄、118个市级试点村庄规划编制,推进全市1238个实用性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澄城县按照“集聚提升、搬迁撤并、特色保护、城郊融合”等类型,编制完成50个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对尧头村、吉安城村等4个中国传统村落实施保护建设。坚持农民主体,尊重农民意愿。一方面,积极建设农民期盼乡村。推动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设施条件,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质量,循序渐进推进农村改厕,协同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创建示范。另一方面,鼓励农民主动参与乡村建设。群众通过出谋划策、出工出力、筹资等方式参与村庄规划编制、拆违排危、人居环境提升等具体工作,凝聚建设和美乡村强大合力。坚持示范引领,因地制宜。渭南充分发挥1县11镇120村示范带动作用,同步整合纳入乡村建设行动示范村,按照“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三年大提升”和分类型、分年度、分批次压茬推进的措施办法,积极在产业就业、人居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探索经验。大荔县持续推进“十镇百村双强+”行动,33个示范村从硬件、软件两手抓,示范带动全县272个村过硬达标。临渭区强化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申报创建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12个,精心编制、规划入库103个和美乡村建设项目。坚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明确推进“千万工程”的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力争2035年有60%以上村达到“示范村”标准,引领带动其他村整体提升,基本实现全面振兴、全域和美。富平县实施“县统筹、镇负责、村实施”三级联动创建机制,接续推进“一镇一示范”创亮点工作,聚合项目、资金、人力、物力各类资源要素,促进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五、抓牢五维发展,搭建乡村建设行动共生网络
其一,推动产业融合。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联农带农经济、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以粮食、生猪、苹果、蔬菜、乳制品、特色果业、特色渔业等7条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为引领,全域推进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产业强镇7个、产业集群4个,培育白水苹果等水果区域公用品牌9个、圣唐乳业等知名企业品牌28个。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清零,荣获“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其二,践行环境和美。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先手棋,渭南推动“美丽风景”转向“美丽经济”。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达95.01%。累计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385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110个。推广“爱心超市+积分制”奖励措施、村级卫生费自筹自管自用工作模式、爱护环境写进村规民约道德约束机制三大特色举措,扎实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卫生厕所普及率持续提升,粪污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做到了“村干净、户整洁”的优美生态。其三,注重人文和润。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全面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镇村全覆盖,建成一批村史馆、农家书屋等,县级以上文明镇占比达到85.1%,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形成。深入推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大荔县东城街道畅家村等13个村被确定为省级“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点,临渭区桥南镇天留村等50个村(社区)确定为市级示范点。其四,促进治理和谐。创新推行“一会一室两小组”“一核五会六个一”“三化同步、十村同建”等治理模式,累计创建乡村治理示范镇7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6个;乡村治理示范村19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13个。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和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农村信访量同比下降42.9%,县级以上文明镇占比达85.1%。其五,助力生活和顺。打造“家在林中、人在花中”的生态宜居环境。创建美丽农村路720余公里,通村路达100%。完成道路绿化和提升改造1765.3公里,绿化面积2.96万亩,完成村庄绿化554个,绿化面积5.71万亩,其中绿色家园示范村12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