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良种良机良法 共绘“科技春耕图”
文章字数:2108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连日来,全国多地春耕春管有序进行,一系列良种、良机、良法的推广应用为全年粮食增产丰收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共同绘就出一幅“科技春耕图”。
  向良种要产量
  精耕细作,良种是关键。小小的一粒种子,一头连着国家战略,一头连着百姓生活。
  安徽蚌埠是黄淮海小麦主产区。在怀远县的小麦育种试验田里,一个个长方形的小格子里都是小麦新品种,经过测试、审定的种子将在农田中大规模种植繁育。按照这样的选育方式,今年,蚌埠已推广自己培育的小麦新品种6个,面积近1.2万亩,预计增产近10%。
  今年,黑龙江垦区洪河农场首次试种太空育种试验成果“天香一号”水稻,它具有颗粒饱满、产量高等特点。目前,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水稻浸种催芽基本结束,水稻育苗已近九成。
  天津金世神农种业有限公司在宁河区有近700万平方米的良繁基地和6万多平方米的育秧基地。“3公斤原种能繁育出600多公斤大田用种。去年,这里制繁了200多万公斤的优质水稻种子,其中四成销往河北省。”该公司总经理胥林华向记者介绍道。
  装秧盘、铺底土、撒种、覆表土……在该基地的育秧区域,一个个空盘在“流水线”上经历一系列环节后,几秒钟就变成水稻秧盘,整齐地铺设到秧棚中。“今年主要种的‘津育粳22’,环境适应性强,是个高产、稳产的品种。以前的种子每斤稻谷能出6两多米,这个品种每斤稻谷能出7两多。”胥林华说,他们今年繁育了30万盘“津育粳22”秧盘,能用于1万多亩地种植。
  胥林华提到的“津育粳22”,是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景余及其团队培育的水稻品种,2018年通过京津冀一体化品种审定,2019年开始在三地推广种植。该品种产量稳定、抗病性强,是目前京津唐地区的主栽水稻品种。
  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5%,主要粮棉油作物用种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向良机要保障
  作为春耕生产的主力军,农机为全年粮食生产提供了硬件底气。
  今年春耕期间,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鲍集镇的永润农场,装有北斗定位功能的自动驾驶农机成了田野里的“主角”。
  “今年用智慧农机协助播种、开沟、覆膜、起垄等各种作业,省时省力省成本,尤其效率提升了一大截。”参与春耕作业的一家农机公司总经理何涛介绍,规划好路线后,农机就能按照规定的速度和方向自动驾驶,轨迹跟踪平均误差在2.5厘米之内。“相比传统农机,运用无人农机的农田实现了亩均减药20%、减肥10%以上。”
  作为水稻种植的关键一环,育秧尤为重要。近日,河南省光山县罗陈乡张楼村青龙合作社育秧基地一派繁忙,育秧室内,全自动水稻育秧流水线“火力全开”,社员们正将长出嫩芽的秧盘装车,准备运往田间。
  育秧大棚外,一台几十米长移动式水稻秧苗输送机横跨整个育秧田,社员们将秧盘放在传送带送到田间。传送带另一端,社员们分工协作,手脚麻利地把秧苗搬到田里,码放整齐。秧苗将在天然条件下吸收光照和水养分补给,以提升秧苗品质和存活率。
  近年来,光山县聚焦智慧农业,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秧,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粮食增产增收。据介绍,育秧流水线作业“产出”的秧苗,具有秧苗壮、存活率高等特点,能有效增加产量。同时,标准化的秧盘更加适合用插秧机栽插,可以大幅缩短插秧时间,节省劳动力和种植成本。
  日前,记者从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了解到,今春,全国将有2300多万台(套)拖拉机、耕整地机具、播种机和水稻育插秧等农机装备投入生产作业。
  向良法要效益
  开动良机,播下良种,良法也得跟上。良法,既包括先进种植技术的普及,也涵盖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
  在吉林水稻主产区梅河口市,42.3万亩水稻进入大面积育苗期,机械化培育秧苗、全程精细控制稻种催芽,节约了人工成本,还提升育苗效率近两倍。目前,吉林水稻浸种量可供1038万亩水田,水稻育苗面积已完成97%以上。
  在山东利津县王洼村,2200亩的盐碱地上种植的小麦进入拔节期,长势良好。利津县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盐碱化程度较高,当地持续进行盐碱地改良,把带有小孔的排碱暗管埋在地表下0.8至1.5米的深度,结合灌溉淋洗,将盐分排走,这种改造方法可实现当年整地、当年种植。今年,山东将实施黄河三角洲地区356万亩中轻度盐碱地改造。
  当前,全国春灌工作由南向北大面积展开。华北平原冬小麦绿意盎然,农民抓好肥水管理正当其时。在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北乡义镇村的麦田里,水雾从6000多根智能喷灌杆中均匀喷涌而出。
  “浇一亩地大概用水40立方米,到收获期可总共节水70立方/亩,算下来,今年每亩地可减少投资100余元。”种粮大户张庆海把账算得明明白白。
  节水高产小麦育种专家郭进考介绍,综合数十年来的数据,河北农业用水量占全省总用水量的70%左右,再加上小麦生长本身就处于干旱季节,所以一茬小麦的用水量就占到农业总用水量的50%。相比上世纪80年代,一亩麦田要浇五水到六水,而亩产量却仅在200公斤左右。
  “今年保障春灌的一个新措施是,根据水的条件调整种植结构,推进以水适种。”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水利部指导地方在春灌前,依据水源条件,动态调整灌区内部种植结构,改变以往“花花田”种植方式,提高灌溉效率。
  (本版内容由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董文兰参考《人民日报》、央广网、央视新闻等整理)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