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收过稻子的田里,看起来是一派安静祥和;稻田下,一场暗藏杀机的较量正在展开。
虫界,有着一物降一物的自然法则。
在江西,这样的生物关系被用在了水稻虫灾治理中。
防治飞虱、叶蝉、钻心虫、卷叶螟等水稻害虫,一度让人头疼不已。为此,井冈山大学蜘蛛研究团队搬来了“特种”蜘蛛。近日,记者采访了该团队,揭秘“本土蛛”如何大战“稻田虫”。
蛛队入场 虫口夺粮
2023年8月,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蜘蛛研究团队带着3.4万只稻田蜘蛛,投放到江西遂川县衙前镇的青草洲水稻种植基地。
“以虫治虫是自然法则。蜘蛛是广谱捕食性天敌,稻田里的各种害虫都是蜘蛛的捕食对象。”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教授肖永红介绍,他们以生物技术代替杀虫剂,达到以蛛治虫的目的。
稻田中的害虫很多,其中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最为棘手。
“我们在稻田虫口基数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人工释放蜘蛛。之后,水稻害虫数量就一直保持低发水平。”肖永红说,相较于过于依赖化学农药的传统水稻种植,蜘蛛生防集成技术不仅能提升稻米质量,还能保护生态环境。
“目前我们筛选出来的是本土的六种游猎型蜘蛛。它们无毒、也不结网,都是主动出击捕猎害虫。”肖永红说。
提升稻米品质增收100多万元
在生防实验田里,每亩地由700头蜘蛛掌管,相当于一头蜘蛛管一平方米。如今正是农闲季,为了让蜘蛛有栖息地,科研人员在田埂边上种了植物。蜘蛛的寿命大概在2-3年,每年春天的梅雨季节和冬季时蜘蛛数量会减少,所以来年的稻田需要补投。
记者了解到,井冈山大学蜘蛛研究团队联合省市县植保机构研发推广“蛛联庇禾”水稻病虫草害生物防控技术模式,使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使用量可减少80%、化学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使用量减少100%,产量达到常规化防田产量的80%以上,实现水稻零化学农药种植。
该模式自2017年开始进行小规模田间应用示范,如今已经在江西、湖南、江苏3省10县市进行示范推广,涵盖早、中、晚三季水稻,总面积2085亩。
井冈山大学校长罗旭彪告诉记者:“使用该技术种植的稻田稻米品质高,经济效益可达到常规种植的3-5倍,每亩经济效益从0.1万元,可提升到0.3万至0.5万元,近几年为农户增收100多万元。”
(据《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