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和美农城新乡村
——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杨陵街道乡村走笔
文章字数:2846
    外地学生来崔西沟生态民俗村研学旅游。

    杨陵区街道办外景

    崔西沟生态民俗村

    上川口村生产的锣鼓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马媛 冯玉龙
  走在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杨陵街道的乡村、田间,农作物长势旺盛喜人,盘活的预留地“坐地生金”;花园乡村风景怡人,旅游走廊美景如画,产业发展蓬勃兴起。一幅和谐美丽、生机勃勃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这座“农业硅谷”的乡村大地上徐徐展开。
  今年以来,杨陵街道立足自身区域优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聚焦集体预留地开发、城中村改造、农文旅产业、锣鼓文化产业等,谋划了系列重点项目,推动乡村振兴步入“快车道”。
  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漫步在杨陵街道夏家沟村的乡间小道,整洁宽阔的乡间道路、干净别致的农家院落和房前屋后的绿植花海相映成趣,农家院墙上一幅幅主题鲜明的绘画与错落有致的屋舍交相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乡间画卷。
  一大清早,夏家沟村村民夏振兴就提着水壶,给家门口栽的桂花树浇水。
  “这些桂花树、月季花是政府免费栽到村民‘家门口’的,大家都很爱惜,我们也主动学习了很多花卉护理技术。”夏振兴说。
  作为杨陵街道4个花园乡村示范村之一,今年以来,夏家沟村启动了花园乡村建设项目,累计种植金桂780棵,月季5000余株,各类乔、蒲木500余棵。村庄还更换了57盏路灯,硬化了200㎡的道路,铺设道沿石300米,整理通信线缆3000米。村庄变“公园”,夏家沟的乡村振兴工作增质又提“颜”。
  除大力建设花园乡村外,杨陵街道还注重做强集体经济,做实集体“预留地”大文章。街道11个失地村有集体预留地和新分支户收储地块602亩,这些地块闲置十多年,未能有效利用。今年以来,杨陵街道点“土”成“金”,针对辖区半个城村董家庄组、五村联合、姚安社区姚东小组等集体预留地,规划了城东综合市场、快递综合物流园和汽修汽配城项目,闲置预留地变成村民的“致富地”。
  杨陵街道半个城村党支部书记董广科在接受采访时说:“盘活‘沉睡’土地,既能激发乡村新活力,又能促进村民致富。我们将持续以项目建设为引领,进一步做好预留地开发利用工作,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在做实集体“预留地”大文章的同时,杨陵街道结合区内“五联一抓”工作机制,积极“盘活”征而未用的土地发展大田经济,街道积极对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为企业特色农产品提供种植技术指导。据悉,在辖区各村庄已“收储”的300余亩土地上已种植茶菊、红薯、玉米等作物,“收储”土地亩产年收益预计达4000元以上,村集体年经济收入预计将增加60余万元。
  打造“十里农文旅”文化走廊
  近年来,杨陵街道深入挖掘区域农文旅资源,大力发展以餐饮、休闲、娱乐为主的旅游观光产业,推动小津河、漆水河沿线乡村旅游产业协同发展,逐步打造起了“十里农文旅”文化走廊。
  “食尚炊兮崔西沟民俗生态村”是杨陵街道“十里农文旅”文化走廊的起点,是街道立足实际打造的乡村旅游特色品牌。该村以研学基地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亲子活动和研学旅游,农家乐产业发展能级也不断提升,已成为区域知名的“网红旅游村”。
  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是“食尚炊兮”崔西沟生态民俗村的品牌特色。周末,家住陕西咸阳武功县的李有利一家自驾来到杨陵街道崔西沟生态民俗村,在这里度过了一个休闲惬意的假日。“这里距离我家只有30分钟车程,交通很便利。我和家人是慕名来这里‘打卡’体验农家乐的。”
  杨陵街道办元树村第一书记王怀宇告诉记者,自街道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来,这里的环境好了,景色美了,旅游人气越来越旺。民房变民宿,庭院变花园,村庄变景区,变化非常大。
  沿崔西沟东北方向道路行驶不到3公里,就来到了杨陵街道的马家底村。
  从前的马家底村,村远、路烂、沟深、人穷,自从村庄吃上了“旅游饭”,如今已经成为杨陵及周边知名的生态旅游度假村。在这里,不仅有观光休闲可玩可游,更有亲子研学文化阵地可看可享,被游客称为“藏在湋河深处的‘世外桃源’”。
  杨陵街道办崔东沟村党支部副书记马乃生向记者介绍,在前期的发展过程当中,村上坚持边发展、边运营,给村集体、村民都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后期景观及配套设施完善后,预计村集体年收入可达200多万元。为丰富节假日活动,村两委积极探索组织了帐篷大会、烧烤节等,深度开发了采摘体验、陶艺体验、猕猴桃认领等研学课程,上半年累计吸引游客近2000人次。
  在街道“十里农文旅”文化走廊的第三站,记者来到了漆水河畔的下川口村。该村依托“漆水河畔·下川口隐居乡里”精品民宿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民宿。项目建设占地3700m2的10个民宿院落,目前已建成4个。
  上半年以来,下川口村围绕精品民宿项目,利用村集体自有资金,沿漆水河、旅游路规划实施“Y”型步道,硬化配套道路3960㎡,铺设彩色沥青步道2200m,种植月季7000余株,总投资120万元,结合漆水河河面景观提升工程,打造起“漆水花廊”。
  做强城改“大工程”和集体商铺“大蛋糕”
  城中村改造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今年以来,杨陵街道直面城改工作的“痛点”“难点”,有序推进“保交楼”进度。
  针对推进辖区代家坡、姚北、付家庄城改项目,街道出台机制,夯实责任,督促和倒逼企业加快施工进度,“精准化”化解业主矛盾纠纷,协调相关企业持续推进烂尾盘“复活”。在城改实践中,街道用行动践初心,以实干赢民心,受到群众广泛赞誉。
  集体门面房,既是村庄的“面子”,更是村庄提升造血机能、推动村民致富的“里子”。
  杨陵街道各村(社区)共有集体门面房253间,近年来,为盘活集体闲置资产,街道将辖区姚东、彭家窑的闲置门面房统一整合,多次对外进行招商宣传。针对辖区付家庄组88间闲置商铺,街道擘画了由村集体投资打造的“稷园里青年公寓”项目。
  目前,姚东、付家庄、彭家窑的集体门面房年收入已分别达到140万元、180万元和80万元,群众年人均分红1400元以上。
  杨陵街道办张家岗村党支部书记何航告诉记者:“在做大集体商铺‘蛋糕’的过程中,老百姓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我们将持续激活集体商铺这个‘引擎’,走好乡村振兴‘共富路’。”
  擂响锣鼓产业“大战鼓”
  一声锣鼓震天响,擂出了上川口村300多年的文化底蕴,更擂出了上川口村民红火幸福的好日子。
  上川口村被誉为“中国铜鼓乐器加工的四大名家”之一和“西北锣鼓第一村”。村内原有锣鼓生产企业14家,现有以新声锣鼓为龙头的生产企业共6家。近年来,受疫情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有所下滑。面对发展压力,该村创新突破,找到了发展锣鼓文化研学这一突破口。
  “今年上半年,在街道办的帮助下,不断拓宽销售渠道,我们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00余万元,解决周边群众就业200余人。”杨凌威风民族乐器有限公司销售部负责人袁永斌说。
  走进杨陵街道的各个村落,听到最多的就是“发展”话题,看到最多的就是“实干”场景。
  杨陵区杨陵街道办党工委书记杨建刚坚定地表示,街道办将始终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借助“五联一抓”工作平台,加强项目谋划和项目建设,奋力跑出杨陵街道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百尺竿头扶摇上,千帆竞发勇者胜。如今,放眼杨陵街道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产业更旺了,村子更美了,村民更富了,乡村振兴的梦想正在探索与实践中一步步走进现实。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