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金桥现代农业园区远景图。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陈小文
今年以来,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健全工作推进机制,落细落实动态监测帮扶,扎实做好产业就业帮扶带动,各项重点工作推进顺利、进展良好。
潼关县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黄、渭、洛三河交汇处,全县总面积526平方公里,辖4镇1办28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16万人。
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持续提升
“全员排查、精准识别、动态监测、扎实帮扶、上下贯通。”今年以来,潼关县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专班,建立了网格化排查、信息化监测制度,制定了县、镇、村、组四级网格员体系图,创新建立了“成立一个专班、亮明两个身份、畅通三条渠道、N项措施帮扶”的“123+N”防返贫工作法,建立了全农户电子档案,全县共录入27721户92268人,其中一般农户22826户77047人、脱贫户4895户15211人,“三类人群”89户267人,截至目前累计风险消除11户31人。
产业帮扶能力持续增强
针对脱贫人口及三类人群,潼
关县制定并完善了切实可行的产
业帮扶计划,因户施策将脱贫户及三类人群嵌入产业发展链条。投入衔接资金2569.175万元,实施了涵盖种植、养殖、冷库、加工厂房、生产路等57个基础设施和产业类型项目,目前已实施完成47个,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作用有效发挥,产业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6家、家庭农场143家,通过土地流转、参与管理、劳动务工、股份分红、技术指导等方式带动相关农户8300余户。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全面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截至目前,全县集体经济年收益总额达到773.77万元。
稳岗就业工作持续推进
及时出台了克服疫情灾情影响稳岗就业十一条措施,先后组织召开“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15场,发布线上用工信息31期,累计参与企业60家,提供岗位1.5万个,达成初步意向850余人。其中,符合脱贫劳动力就业企业11家、岗位1714个,有效搭建了用工信息平台。
年度内社区工厂、就业帮扶基地共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28人,较去年增加3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74个,公益专岗4个,安置脱贫劳动力78人,较2021年增加13人。扎实开展有组织输出工作,共将18批543名外出务工人员安全送达江苏、安徽、重庆、湖北等地区实现就业。及时落实跨省转移就业一次性交通补贴政策,截至目前,已发放86人共计3万元。
资金项目和帮扶资产管理规范
严格按照中省市关于财政衔接资金使用管理相关办法,潼关县紧扣资金使用方向和支持重点,坚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任务和底线,全力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外出务工脱贫劳动力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发展。
2022年共入库项目166个,资金规模8067.22万元。截至目前,共收到中省市县财政衔接资金5356万元,安排产业、金融帮扶、基础设施、雨露计划、干部培训等类别项目114个,已完工项目104个,已支出资金5026.15万元,财政衔接资金支付进度为93.84%,资金支出进度达到省市序时进度要求。
乡村治理工作机制持续完善
建立健全乡村治理工作机制,分解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分工,确保乡村治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潼关县在5个村(社区)建立了基层社会治理中心,分别设置“三室一中心”,即调解室、警务室、社会治理办公室和综治中心,进一步夯实了基层治理工作基础,推进乡村治理工作走深走实。在28个村社区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实时为群众解答法律咨询、提供法律援助、化解矛盾纠纷。建成桃林寨法治文化示范村,成功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县级“民主法治示范村”4个。
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移风易俗问题专项治理的实施方案》,以推动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为重要抓手,组织引导村(社区)进一步规范开展“一约四会”,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平台,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了“平安杯”秦腔大赛。推行“乡贤+”模式,积极引导乡贤回乡投资创业、引领乡风文明、参与乡村治理、化解矛盾纠纷。
目前,潼关县5个村(社区)“积分制+清单制”运行工作进展顺利,有效提升了村级治理水平,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村级事务、村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建设和美乡村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