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控制小麦赤霉病感染源头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研究团队发现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初始侵染源受体,开辟了小麦病害控制的新思路、新途径,是阻断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重大突破
文章字数:924
    本报讯(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张莉 梁方方)10月9日,国际顶级期刊《PNAS》在线刊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领衔的小麦重大病害成灾机制与综合防控团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研究人员历经10年的研究,发现了小麦赤霉菌感染源头——初始侵染源形成的关键受体,开辟了小麦抗病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10月19日,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江聪教授介绍,由禾谷镰孢等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农作物真菌病害,不仅会引起小麦减产,而且真菌毒素还严重威胁人畜健康,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小麦赤霉病在我国普遍发生,年均发生面积约8000万亩,一般造成小麦减产10%—20%,严重时高达80%—90%,甚至绝收。近年来,该病害发生区域扩大,呈现出明显的北扩西移趋势,流行频率升高,小麦赤霉病也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一类农作物病害。
  菌源控制是赤霉病防控的关键环节。田间病残体上越冬的子囊壳在春季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释放子囊孢子,是赤霉病发生的主要初侵染源。近年来,气候变化、耕作措施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为菌源的积累创造了条件,而田间菌源的增多也是赤霉病常年处于高发态势的重要原因。
  控制源头、切断传播途径,是防控赤霉病的治本之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作物病原真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团队聚焦小麦赤霉病菌源受体,发现了对小麦赤霉菌有性生殖(初侵染源形成)所必需的新型非信息素依赖的G蛋白偶联受体,揭示了其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以及在减数分裂发生和子囊孢子形成中的关键作用,打破了对真菌有性生殖信号识别的传统认知,为开发基于受体干扰的菌源控制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该受体的发现是了解赤霉病菌源形成的突破口,后续以该受体为靶标,筛选相关抑制物以干扰受体功能,是阻断赤霉病菌源形成的有效策略。
  小麦赤霉菌关键受体的发现及机理研究兼具理论突破和生产应用价值,是阻断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重大突破。其重大意义在于,一是新的配对模式,打破了人们对真菌有性生殖依赖信息素和信息素受体配对的传统认知,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迈出了一大步,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二是打破了小麦赤霉病防治的传统思路,从源头切断病菌形成的可能,可极大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率,为我国现代生物病害防控提供了关键的理论支撑。
  该研究工作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