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燕沟村稻蟹养殖基地工作人员正在投放蟹苗。 扫码阅享视频 无定河流域是横山农业的一个“特例”,往北是毛乌素沙漠的风沙草滩,往南是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夹在其中的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为横山滋养出了这片万亩湿地,并首开陕北稻田养蟹先河——它是稻香与蟹肥交融的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响水镇驼燕沟村。
近日,记者俯瞰驼燕沟村稻蟹养殖基地,只见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水稻生长正旺,围田而建的蟹沟水面平静,稻田蟹正在水下休养生息。
这里自2012年从辽宁盘锦引进河蟹养殖成功以来,养殖面积和养殖户逐年增加,实现了“一田两用、一地双收”,用“农业+旅游”的路子,让乡村振兴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稻蟹共生 一地双收
近日,在驼燕沟村的田间地头,到处可以看到人们忙碌的身影。在蟹稻田旁,只见工人们轻轻拉开网兜,行动敏捷的小蟹苗就争先恐后地从兜里窜出来,钻入池底。经过前期的精心养殖,这批投放的蟹苗有望在中秋节前后“爬”上居民的餐桌。
“稻蟹共养”模式是将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技术,其中以驼燕沟村为代表。这样的种植养殖模式,纯绿色无公害,可带来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稻因蟹而优,蟹因稻而贵。“稻蟹共生”依托稻养蟹、蟹养稻的生态养殖方式,不仅提升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可以有效提高螃蟹和水稻品质,实现共生双丰收。通过种好水稻,养好螃蟹,驼燕沟村做足稻田里的产业文章,鼓足村集体经济“钱袋子”。
近年来,横山区以无定河沿岸为主线,重点把无定河上游打造为省级农业示范区,把无定河中下游打造为稻渔综合绿色种养区,把芦河东岸和无定河南部区域的高标准农田打造为旱作节水农业先行区,依托“一带三区多点”带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
宽幅梯田 种出致富希望
作为驼燕沟村党支部书记,乔俊宏依靠多年种植经验,带领村民精心耕种、科学管理,通过新技术、新机具、新品种、新思路的应用,开拓出一条陕北水稻种植的新路子。
2021年,驼燕沟村成立了属于自己的股份集体经济合作社,合作社现有蟹苗养殖基地7000亩,成蟹养殖4000亩,采取自主经营、合作经营、托管经营三种方式,纯收入按照“118”比例进行分配,即合作社每年经营利润留取10%的公积金和10%的公益金,剩余的80%用于股民分红。
两年来,合作社生产经营共盈利787084.39元,其中村集体分红25385.94元,公益公积金58964.45元,股民分红共计702734元。
近年来,驼燕沟村通过土地流转,逐步引导无定河两岸种植大户建立“稻蟹共生”复合型农业生产模式,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稻田养蟹已成为横山无定河特色农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截至目前,横山区已发展“稻蟹共养”4万多亩、养殖户34家,稻渔综合种养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
稻蟹结合 藏粮于技更科学
依托无定河的天然优势,驼燕沟村积极发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产业互补作用,形成了三产融合的生态循环产业。即以水稻种植为核心,利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引进螃蟹养殖,同时利用宽幅梯田种植小杂粮,并将农作物秸秆作为牲畜饲草新建肉牛养殖厂,不断将第一产业发展壮大;在第一产业基础上,高效发展大米加工、饲草加工等第二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探索发展米糠油、大米酒、米粉等新型产业。
近年来,为推广好稻蟹种养技术,横山区响水镇开展多层次培训,加强养殖户与技术人员的经验、技术交流,聘请技术专家进行专业指导,开展河蟹食性研究,发展壮大产业链。
稻渔综合种养,是通过充分利用稻渔互利共生关系而形成的稻渔复合生态系统,对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打造横山水产品、横山有机大米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响水镇党委书记邢海燕表示,下一步,将结合无定河湿地自然景观、稻蟹水田、宽幅梯田小杂粮示范基地不断开发农业观光旅游和研学等第三产业,逐渐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循环经济,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不断谱写响水镇生活富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