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视频 平利县三阳镇尚家坝村党支部书记罗长海 养蚕大户刘义石 农业科技报记者 王革委 冯玉龙 胡润田 视频 张强
5月18日,农业科技报社全媒体记者采访团走进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三阳镇尚家坝村,看特色桑蚕促增收,多元发展富百姓。
昼夜怀丝 吐作“致富茧”
古有《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今有平利尚家坝,产业富民兴桑蚕。近年来,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三阳镇尚家坝村积极推进产业富民和乡村振兴战略,着眼于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桑蚕种养的方式,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了一片生机。
“地面的锯末是为了防潮,给这些蚕提供一个‘温床’,同时在打扫时更加方便。”养蚕大户刘义石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轻柔地将一把把和着桑叶的幼蚕放置在薄薄的锯末之上。这一季40余张蚕种已孵化出数十万条幼虫,刘义石与妻子忙碌地为这些“蚕宝宝”喂桑叶、换住处。“我们从安康蚕种场选的这个品种比较好,蚕虫抗病性好、虫体大、结茧大、丝质好,也就意味着最后的蚕茧产量高、品相好。”
尚家坝村的桑蚕种养历史由来已久,在上世纪70年代,生产队就开始发展此项产业。村民刘义石则是从1995年开始养蚕,那时,全村已是家家养蚕。随着市场的起伏,逐渐让一大部分人陆续退出,而他却一门心思扑在了养蚕这件事上。消毒、控温、喂桑、清洗,一干就是几十年。
如今,刘义石一年养出一百五十张蚕,年收入达二十余万元。就是靠着这一张张蚕,刘义石用一团团茧抽出幸福生活的“丝”路。
在三阳镇,像刘义石这样的“养蚕能手”越来越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镇现有桑园近4000亩,全镇5个养蚕村,年养蚕发种量3000张左右。尚家坝村更是以全年养蚕发种量1500张以上处于全市领先,以规模化养蚕为最大特色,全村有规模化养蚕100张以上大户3户,50至100张以上7户,10至50张23户。三阳镇也为群众致富增收,产业有序规模化发展贡献着“小镇”力量。
据了解,陕西蚕桑产业分布在7个市38个县区,基本形成陕南茧丝产业(安康、汉中、商洛)、关中果桑产业(西安、宝鸡)、陕北生态桑产业(延安、榆林)的区域分布。2022年,全省桑园面积120万亩,养蚕24.84万张,产茧1.12万吨,综合产值50亿元,陕西蚕茧产量居全国前10名。
我国是桑树原产地,种桑养蚕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陕西又是“丝绸之路”的起源地,站在新时代,推动蚕桑产业重回经济“主赛道”,省、市、县、镇四级联动,共同推动陕西省蚕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季兴业 建设“俏”乡村
“人地两不闲,四季能挣钱。”这是安康市平利县三阳镇镇村相关负责人对尚家坝村产业发展的精准概括。
今年以来,尚家坝村以乡村振兴示范村为契机,锚定“产业富民”样版村精准定位,结合自身优势,加快补齐短板。
尚家坝村的产业发展具有人均规模大、产业结构优、带动效益好三大特点,全村有茶园1663亩,桑园1700亩,魔芋5200亩,养猪600余头,按照全村980人计算,人均生产用地达到8亩以上。产业结构从空间上看,林下种魔芋,坡地平川茶桑间作;从时间结构看,这里群众春采茶、夏养蚕、秋收魔芋、冬出栏,人地两不闲,四季能挣钱,将全村有限的劳动力镶嵌在产业链上。在巩固衔接期间,全村群众的产业收入占到人均纯收入的65%。
三阳镇尚家坝村党支部书记罗长海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全村围绕“土”“特”“产”三个字做文章。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发展茶桑间套、林下种植,见缝插针稳粮扩豆增油;通过出台政策调动老百姓积极性,对每张养蚕发种达标奖补20元,群众纷纷自发对桑园进行修枝刷白,500亩高效茶园得到规范管护;在强链补链上,培育了2个龙头企业,茶叶和魔芋加工厂各1家,深化联农带农,提高群众收入,产业总收入达800余万元。
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乡村美丽程度和居民生活质量,尚家坝村也积极探索乡村美化建设,修建了新型农村建筑,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
在这个过程中,尚家坝村注重用人本管理和服务理念,为村民们提供了多种培训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以便更好地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同时,也积极引导村民们形成共建共赢合作生态,增强农民群众的归属感和获得感,奋力实现全村“共同富裕”的目标。
在三阳镇,尚家坝村产业发展情况只是全镇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全镇有茶园1.9万亩,桑园3000亩,魔芋1.1万亩,中药材6000多亩,粮油种植稳定在2万亩以上,养猪2.5万多头,具备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下一步,该镇计划重点从产业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一是抓基地规范化管理提质效,二是抓产业延链补链提质效,三是抓新科学技术推广应用提质效,四是抓市场销售提质效,通过以上四项具体措施保障群众多增收,村集体经济再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