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中国幼蟹第一镇里的“高科技”
文章字数:1025
  在中国,每七只螃蟹中就有一只的童年在安徽度过。记者近日来到“中国幼蟹第一镇”的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水阳镇进行探访,看一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究竟是如何补足农业产业链短板的?
  养殖示范区成了“网红打卡地”
  走进水阳镇吴村中华绒螯蟹优质蟹种培育示范区,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五彩斑斓的鲜花大道。这个花园一般的养殖基地不同于以往的水产养殖基地,水面清澈、环境优雅。偌大的水面布置着各种数字化管网,基本上看不到工人。在互联网数据管理平台,养殖基地各个塘口的实时状况、饲料用量、水质质量、采购情况等诸多信息在电脑上一览无余。“以前没有这些先进设备,工人半夜起来增氧把门牙都摔掉过。自从基地标准化、设施化、智能化改造后,现在养殖幼蟹轻松多了。只需每天打开手机App就可以随时巡塘和实施增氧等相关指令。200亩基地只需要5个工人就可以了。”安徽腾飞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飞介绍说。
  “传统的水产养殖,每日巡塘和人工检测水质是必不可少的两个生产环节,经常面临夏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窘境,耗时耗力,智能化程度低。”安徽省财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项目组组长江河介绍说,对示范基地进行了改造,安装了可视化视频巡检和水体水质智能监测,实现了办公室智能化巡塘和水质在线监测数字化,根据巡检和水质在线监测结果,自动开启增氧设备,采取相应水质处理措施。另外,在基地可视化巡检方面,建立了可视化巡检中心,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大数据平台以及指挥中心。
  跨省自主繁育解决“卡脖子”难题
  宣州区现有幼蟹养殖面积4.5万亩,其中仅水阳镇幼蟹养殖面积4万余亩,每年蟹苗需求量约8万千克,长期以来完全依赖外购,种源危机长期存在,产业隐患令人堪忧。
  为实现中华绒螯蟹种源自主可控,项目组开展优质蟹苗自主繁育,转化大规格亲本遴选、产前强化培育、抱卵蟹越冬管理、轮虫培育、灯光诱捕、大眼幼体土池原位淡化等技术,累计繁育优质蟹苗3万余千克,生长速度提高8%以上,除满足核心示范区需求外,还辐射推广周边养殖1.5万亩。经过3年的协同攻关,探索出了一条“自选良种亲本、异地自主繁育、本地化培育、良种良法配套、产研推结合”的中华绒螯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发展之路,实现了项目区种源完全自主可控。
  此外,项目组还联合宣州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在蟹种培育示范区开展了安徽地区水稻—幼蟹共作模式的探索,以期为未来安徽幼蟹产业发展做好技术储备,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样板,化解产业发展风险,目前阶段性进展顺利,水稻亩均产量560千克,蟹种亩均产量200千克。 (据《农民日报》)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2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