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玉米“入库”“上楼”,农民储粮不愁
文章字数:769
  东北秋收已近尾声。走进一个个村屯,农民院子里成堆的玉米,金黄一片,又到了储粮卖粮的时节。
  在吉林省农安县杨树林乡,东白鸰村种粮大户赵洋今年迎来了丰收。近200亩土地足足收获了30多万斤玉米。院子里,赵洋开动传送带,一穗穗硕大的玉米棒子被送进高高的储粮仓里。
  在东北,农民的储粮仓俗称“玉米楼子”,由钢管和铁丝网制成。今年,赵洋新建了4个“玉米楼子”,把收获的玉米全部装了进去。“预计减少粮食损耗上万斤,相当于增产增收了。”他说。
  过去,东北地区很多村民没有科学储粮习惯,直接将玉米放在地面上,俗称“地趴粮”。简陋的储粮条件造成不少玉米因霉变等原因而损耗。
  近年来,吉林省开展“地趴粮”整治,各地根据农民种植规模、储粮条件等分类施策,鼓励农民安全储粮,储粮仓得到普遍应用。吉林省已累计帮助农户建设科学储粮仓40多万套,制作简易储粮设施150万套。很多农民逐渐告别过去粮食收完即卖的习惯。
  在公主岭市环岭街道土城子村志和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院里,刚刚收获的玉米堆积如小山。玉米堆一侧,一排排“玉米楼子”如一面高墙,里面装满了金灿灿的玉米棒子。
  “今年收获200多万斤玉米,除年底前卖一部分,其余全部装进楼子里,等价格高再出手。”该合作社负责人刘志和说。
  这几年,志和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通过全程机械化耕作,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现在,合作社经营着全村70%的土地,300多户村民成为社员。
  在吉林各地,像志和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这样进行粮食存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越来越多。粮食减损增效正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些粮食贸易、加工企业也顺应农民卖粮节奏变化,开展粮食收储业务转型。公主岭市乐农粮食收储有限责任公司今年不仅收储了农民销售的粮食,还为加工企业提供粮食代储业务。该公司总经理高金刚说:“农民的粮食储存和议价能力更强,我们也积极从单纯做粮食贸易向做粮食收储服务转型。”(据新华社)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2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