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央视“3·15”晚会如期举行。会上报道了哪些与农业食品行业相关的事件?给行业敲响了哪些警钟?品牌农业发展要注意哪些问题?一起来看看。
“土坑酸菜”坑的是消费者的饮食安全
土坑酸菜,指在土坑中腌制的老坛酸菜。制假者在菜地旁边挖一个大坑,盖上塑料布,将从地里拉过来的芥菜倒进土坑里。这些芥菜并不清洗,有些甚至带着枯萎发黄的叶子,放置好后,加水、盐等,用薄膜包上,盖上土直接腌制。
湖南省华容县的一家酸菜再加工公司,为多家知名企业代加工酸菜制品,也为一些方便面企业代加工老坛酸菜包。央视记者暗访中发现,该企业标准化腌制池腌出来的酸菜是用来加工出口产品的,而销往国内的酸菜则是从外面收购来的“土坑酸菜”。据介绍,企业为防止变质,还会在加工过程中超量添加防腐剂,一般超过标准的“两到十倍”,严重危害消费者的饮食安全。
“变味的粉条”搅浑了市场
河南禹州是国内较大的粉条生产乡县。但央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80%禹州生产的红薯粉条其实是用木薯淀粉加15%左右的玉米淀粉做成。但木薯淀粉每斤不到2元,而红薯淀粉每斤4元左右。该种粉条,主要通过一些网络购物平台销售,并宣称“拒绝掺假、100%纯粉”。
一般来说,经过包装的食品,人们都默认它是安全卫生的,容易放松警惕。但此次曝光,打破了这种习惯性的认识。这提示我们,食品安全监管的触角应该前移,要深入到包装食品的内部,比如它的原料加工是否规范,材料是否货真价实,而不仅限于是不是“三无产品”。
电商悲剧营销 抹黑农产品品牌形象
除了上述两例直接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案例外,“翡翠直播砍价全是戏”事件反映出当下电商直播带货的把戏——剧本操作。其中,电商悲情营销最典型的套路就是摆出“滞销大爷”,在他们的演绎下,菠萝滞销、红枣滞销、蜜橘滞销、洋葱滞销、苹果滞销……不胜枚举。但事实是,大爷家里根本没有滞销水果。此外,还有手举农产品的年幼孩、望果兴叹的大妈、请求帮忙的残疾人士……农产品是否滞销,真假难辨。从演员到剧本,从“吸粉”到带货,“悲情营销”正在不断流水线化,成本变得越来越低。
农产品卖难的现象确实存在,通过构建场景或塑造故事来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无可厚非,但一味的悲情营销只会消磨掉消费者的耐心和同情心,割裂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纽带,最终抹黑的是整体品牌的形象。当消费者信任被过分透支,善意也会变冷漠,最终对品牌失去信心。
做品牌要永葆敬畏
食品安全维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涉及从生产到加工,从原料到包装等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责任主体,这也正是它的复杂性所在。传统农业生产的不可控性、食品产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和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我国食物质量安全仍存在诸多隐患,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要发展标准化和品牌化。食材安全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来共同守护。只有每一个环节都不掉链子,才能真正构建起食品安全的铜墙铁壁。
做品牌,要永葆敬畏。品牌是消费者的品牌。消费者可以捧起一个品牌,也可以抛弃一个品牌。供销买卖中,消费者总是首选那些将消费安全放在第一位的企业,对市场缺乏敬畏感、只看重经济利益的品牌,终将倒塌崩盘。 (综合央视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