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耿苏强 王朝阳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而对国家杨凌农高区来说,种业是践行国家使命的支柱载体,打好种业“翻身仗”,建好中国旱地“种业硅谷”更是使命担当。问题在于,种业“翻身仗”该怎么打?
去年,杨凌种业创新中心成立、89个农作物品种通过审定登记、成功获批陕西省作物育种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积极推进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杨凌旱区研究中心落地……翻开这份耀眼的种业答卷,足以看出,杨凌为建设中国旱地“种业硅谷”付出的不懈努力和艰辛探索。
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杨凌示范区启动新一轮良种繁育计划。其中,围绕种业产业链,积极开展杨凌良种繁育展示基地“445”计划”。区内建设4万亩良种繁育展示基地、省内(区外)布局4万亩良种繁育展示基地、省外发展5万亩良种繁育展示基地。
到目前为止,区内布局建设4万亩良种繁育展示基地,已完成1万亩;省内(区外)布局4万亩,已落实2.9万亩;而省外在东北、华北、西北、海南、黄淮等不同生态区建立5万亩良种繁育展示基地,已落实3.9万亩。
除了良种繁育基地的建设外,去年以来,杨凌还成功举办全国油菜科技大会、小麦观摩推介会暨小麦种业科技论坛和玉米新品种观摩会,展示优良品种200多个,发布推介各类成果20余项;成功举办国际种业展,吸引全球种业前五强企业、全球最大种业设备制造企业和3家国内种业十强企业参展。
粮食安全稳步增强,背后也有隐忧,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种子创新能力不足。
对此,杨凌示范区按照“1155”工作思路,重点放大杨凌在生物育种面的技术优势,打好种业“翻身仗”:持续抓好种业研发创新项目和“揭榜挂帅”项目的实施,推进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加快建设种业国家区域创新中心,重点抓好“一平台、一联盟、一中心、两基地”(种业共享实验室平台、种业创新联盟、品种测试评价中心、国家级种业科研创新基地(旱区农业)和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不仅如此,杨凌还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链主企业做大做强,并全力推动登海种业、隆平生物等项目落地。积极推进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杨凌旱区研究中心落地杨凌种业创新中心,促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CIMMYT互派留学生。
2022年,杨凌将全面完成杨凌良种繁育展示基地‘445’计划,依托陕西省粮农集团发展订单农业,依托农高会办好国际种业展和创新论坛,不断提升杨凌种业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