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稳中向好谋新篇 塞上明珠谱华章
——陕西榆林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综述
文章字数:3584

  郭朵朵 胡璐 全媒体记者 张慧
  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陕西省榆林市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化为工作的强大动力,强力聚焦“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深入贯彻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现代农业攻坚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激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有效推进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业综合实力增强,为“十四五”顺利开局夯实基础。
  粮食生产情况
  今年上半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54.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6.2毫米,增长20.5%,土壤墒情好,榆林市抢抓降水时机,通过召开现场会、调研指导、下发文件、组织培训等多种方式及时指导县市区开展春播入种工作。全市完成粮食作物春播入种1139.9万亩,占粮播任务的104.4%,其中玉米425.6万亩、小杂粮306.7万亩。重点项目有序推进,玉米增密度完成142.5万亩、玉米倍增计划完成10.4万亩、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完成58.5万亩,分别完成任务目标的142.5%、104%、117%;完成谷子、荞麦、高粱良种推广100万亩。但进入6月至8月中旬,全市持续高温少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20~40毫米之间,较历年同期偏少4~8成,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4度,导致全市旱情迅速发展,为近10年同期干旱强度最高年份。面对旱情,榆林市迅速行动,紧急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抗旱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抗旱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落实2600万元抗旱专项资金,成立抗旱保粮技术服务队,开展人工增雨,科学调度水源,加强农灌用电保障,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千方百计减少损失,预计全年粮食总产240万吨左右,守住了粮食生产的基本盘。
  大漠蔬菜产业
  全市蔬菜产业初步形成了以长城沿线和无定河两岸为重点,夏秋露地蔬菜区、冬春设施生产区和特色蔬菜区三大板块同步推进的发展模式,蔬菜供求矛盾得到初步缓解。蔬菜产业生产区域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增长,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外向型蔬菜基地发展迅速,蔬菜加工企业开始崭露头角,产业链条得到初步延伸。2020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62.41万亩,产量122.54万吨;全年累计建设高山冷凉蔬菜基地38.12万亩(含部分设施蔬菜),总产大宗蔬菜120.76万吨,实现产值25.09亿元;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5.53万亩,较去年增长23.1%(增长2.91万亩),产量43.51万吨,产值18.42亿元;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2.92万亩,产量34.56万吨,综合产值12.84亿元;设施西甜瓜2.26万亩,产量6.43万吨,综合产值4.42亿元。榆林已被列入陕西省五大设施农业生产区之一。
  马铃薯产业
  榆林地处北纬38度马铃薯黄金产业带,有300多年的种植历史,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榆林市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260万亩,年产鲜薯400万吨,种植面积位居全国地级市第四、总产量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是富民强市的主导产业。榆林马铃薯薯形佳、品质优,干物质含量高,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被誉为“沙窝窝里的金蛋蛋”。
  苹果产业
  在榆林市南部丘陵沟壑区发展百亿级苹果产业,“十三五”期间,每年整合项目资金1.5亿元,年新增优质山地苹果15万亩。截至2020年底,全市苹果面积发展到115万亩,苹果总产量60万吨,实现产值42亿元。成立榆林山地苹果试验站、陕北山地苹果专家大院,颁布实施《榆林山地苹果标准综合体》15项技术规程,建成国家级标准园2个共1000亩,认定绿色果品基地28.7万亩、有机基地1.4万亩。与陕西果业集团合作,成立陕西果业榆林集团有限公司,分别在子洲、清涧、绥德、米脂、横山、佳县、吴堡、榆阳、靖边9个县区设立三级分公司。成立市级以上果业龙头企业19家,专业合作社564家,果品营销企业75家,果品加工企业20家,关联加工企业22家。建成各类果品批发市场17个,产地集散交易市场14个,果品产销服务中心2个,现代果业产业园区3个,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2016年,“榆林山地苹果”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成为陕西省首个通过农业部整市苹果地标认证的地级市。在北京、上海、西安等一二线城市建成40个榆林山地苹果形象店,依托阿里巴巴、淘宝、中国网库等电商平台,建成电商企业25家,开设各类网店、微店800多个。销售范围已覆盖华东、华北和西南等地区,出口到东南亚、中亚等多个“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先后探索总结出“土地入股、配股扶持、科技服务、借种还苗、托管经营、务工扶贫”等“榆林版”扶贫模式,涌现出米脂盘草沟、绥德闫家渠、子洲老庄沟、横山区高圪垯村等一批先进发展样板和致富典型。全市果树产业扶贫涉及899个贫困村,受益群众16.3万户、45.3万人。
  羊子产业
  近年来,全市各级坚持推行种养结合,家庭适度规模养羊模式,不断调整优化羊子养殖结构,突出发展肉绵羊规模化养殖,加快屠宰加工全产业链建设,全市羊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2020年全市羊饲养量达946.03万只,年末存栏量550.68万只,出栏量395.34万只。羊子饲养规模连续多年基本稳定。长城沿线向两侧延伸的区域是榆林市羊子优势产区,其中榆阳区、神木市、定边县、靖边县、横山区,5个县市区羊子的存栏量占到总存栏量的81.67%。2020年,全市生产羊肉5.3万吨、羊绒1373.7吨,全市羊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31.01%。榆林当地以山羊肉消费为主,绵羊肉则多销往宁夏、内蒙古、山西及南方省份。全市发展羊子屠宰加工、羊绒毛洗涤分梳、羊毛防寒服生产加工企业等300余户。横山、靖边、定边分别获得“横山羊肉”“靖边羊肉“”定边羊肉”国家地理标志。陕西通海羊绒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为榆林首家挂牌上市企业,年加工山羊绒能力近1000吨,“塞北牧羊人”商标获国家商标总局注册,并取得出口权证;以羊老大为主导的榆林羊毛防寒服产销额占到全国的75%,榆林被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羊毛防寒服名城”。
  中草药(黄芪等)产业
  近年来,榆林市中药材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21.3万亩增加到2021年的48.8万亩,增加129%,占全省12.2%,中药材生产在各县区均有分布,已查明全市共有植物类中药材300多种,初步形成了以子洲、绥德、神木、榆阳、定边为重点区域的种植布局,发展以黄芪、黄芩、柴胡、甘草、远志、款冬花等品种为主的药材20余种。形成多个规模化集中连片中药材种植基地,50~500亩规模的种植户432个,500亩以上种植户27个,2020年子洲新增黄芪种植基地4万亩,绥德新增黄芪种植基地9000亩,神木新增柴胡种植基地1500亩。今年上半年全市种植面积达48.8万亩,其中黄芪24.9万亩、黄芩10.5万亩、远志5.6万亩、柴胡5.1万亩,占到总面积的94.3%。涌现出“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生产运营模式,全市中药材种植从业人员接近10万人,中药材专业合作社45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2008年,子洲黄芪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2018年入选“陕西十大秦药”名录,高等级黄芪条出口东南亚地区、韩国和日本等地。
  高标准农田建设
  近年来,榆林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多措并举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0年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1.63万亩“。十四五”期间,榆林市计划扩面改造100万亩高标准农田。2021年,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37.92万亩,为历史新高。聚焦粮食生产功能区和永久基本农田,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推进“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全力打造高产稳产的“吨粮田+高产田”,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1.63万亩,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一是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明显提高,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抗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耕地地力普遍提高1个等级,粮食增产幅度可达30%以上。二是农业生产方式明显转变,高标准农田灌排和交通体系更加完善,风沙草滩地区项目区道路通达率达100%,丘陵地区达到90%,全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推动了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机械化发展。三是农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田生态格局得到优化,生态防护能力明显增强,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治理。通过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生产可实现节水40%、节肥50%,是农业绿色高效发展的必然路径。四是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明显拓宽。项目实施改变了原有土地细碎、分散、撂荒的局面,促进了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土地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显著增加,有力助推了项目区乡村振兴。
  农村改革和建设
  全市1662万亩承包地实现了“确实权、颁铁证”,99.9%的行政村成立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268.5万农民获得集体资产股权。整市推进“三变”改革,75.8%的村集体有经营性收入,以“榆阳模式”为主的榆林探索引领西部,享誉全国。率先启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建成304个示范村,初步形成“党建引领、改革推进、规划引导、产业培育、政策支持、脱贫致富”的“六位一体”乡村振兴推进模式。先后涌现出榆阳赵家峁、绥德郝家桥等全国美丽宜居休闲乡村,榆阳色草湾、靖边马季沟等60个省级美丽乡村。去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319元,居全省第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49:1。
  农业兴,则国家兴;农业兴,则百业兴。为实现农民增收、共同富裕,农村改革不断推向深入,激活资源释放活力,榆林市补齐“三农”发展短板,加快构建产业体系,在奋进“十四五”新征程中书写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篇章。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