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榆林“三农”逐梦行 昂首阔步在路上
刘利虹 全媒体记者 张慧
文章字数:2913
    领到红利的村民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资料图)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化同步”共建美丽乡村


  2021年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陕西省榆林市扶贫开发办公室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这是陕西省唯一被评为先进集体的市级扶贫部门。
  过往皆序章,未来最可盼。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随着榆林市扶贫开发办公室整建制重组为榆林市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接续脱贫攻坚成果,踏上了新征程。
  当马铃薯成为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当小杂粮成为全国生产样板,当羊子饲养量位居全国非牧区市第一,当山地苹果烂漫高原,当大漠蔬菜四季可摘,当智慧农业培育的果蔬走进家家户户,当泥泞村道变成宽阔的水泥路,当土墙村居变身花园洋房,尤其是脱贫户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榆林农村的城镇化正稳步推进。这样的乡村振兴,看得见,摸得着。
  产业发展多 群众收入增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榆阳区赵家峁村近年来每一次变化都做到了“步步高”。
  今年10月1日,榆阳区古塔镇赵家峁村村民们敲锣打鼓,扭着火红的秧歌,庆祝着第四次分红大会,当天,全村所有股民都领到了自己的一份红利。2020年,赵家峁全村旅游收入达到1300多万元,其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收入310万元。
  从2013年开始,赵家峁村大力发展合作经济,“人人是股东,人人按股分红”,极大调动了群众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的积极性,村里推地整田、建大棚,还成立了农业发展公司和合作社。2017年,村里成立了榆阳区第一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山清水秀风景美的自然优势,开始着力打造榆林近郊旅游村。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又带动实现了“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商品”的重大转变。昔日贫困村,今朝成样板。今日的赵家峁村,人人想干事,个个干劲足,乡亲们捧上了“金饭碗”。
  精准施策确保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今年以来,榆林市坚持把促进群众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抓手,千方百计解决群众“钱袋子”问题。在产业方面,大力实施“4+X”产业扶贫工程,因地制宜发展壮大苹果、蔬菜、羊子、马铃薯四大主导产业和红枣、小杂粮、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累计覆盖脱贫户10.6万户。建成并网光伏扶贫电站264个,总规模达19.24万千瓦,关联751个贫困村,每年将1.68亿元固定发电收益用于扶贫事业,实现有建设条件的脱贫村全覆盖。选聘产业指导员2685名,下派科技特派员3149人,培训群众1.66万人次。培育致富带头人3339名,积极推广“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把脱贫户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
  人居环境改 群众生活美
  “美丽庭院”满足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走进府谷县哈镇陈家圪堵村,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与道路、绿树、鲜花相互映衬。“以前院里堆得都是炭和柴禾,现在种点花、种点蔬菜,环境又好,自己吃着也方便。”村民陈光元在自家院内笑着说。
  在哈镇,像陈光元家这样的“美丽庭院”共有97户。几年来,全镇共清理房前屋后废弃杂物,栽种绿植,拓展菜园163亩。在积极打造“美丽庭院”的同时,哈镇扎实推进农村厕所改造,实现垃圾集中收集、及时清运,村庄“颜值”不断提升。庭院“小美”逐渐构建起了乡村“大美”,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今年以来,榆林市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继续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按照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有序”要求,强力推进“八清一改”工作,全面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村内沟塘、畜禽养殖粪污以及废弃房屋和道路沿线卫生,宣传引导群众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截至目前,全市所有建制村全面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66.54万余吨、村内沟渠4.92万公里、农业生产废弃物10.84万吨,发动群众183万余人次,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观。
  与此同时,榆林市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要求,主推三格式无害化卫生厕所。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卫生厕所26.8万座,普及率达53.37%。统筹考虑生活垃圾和农业生产废弃物利用、处理,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实现了设施设备齐全、治理技术成熟、保洁队伍稳定、资金保障长效、监管制度完善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机制。目前,全市2682个建制村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90%以上。
  基础设施全 生产条件好
  在定边县贺圈镇马沟泉村上庄集中移民安置点,从村头望向村尾,两排民居整齐向北延伸,砖砌的道路干干净净,有的村民正忙着将收割回来的荞麦堆晒在房侧一角。
  76岁的顾永强,是该集中移民安置点的居民之一。说起搬迁前后的生活对比,他感慨:“变化太大了。我们家有5口人,以前都住在破旧不堪的土窑里,条件差不说,一家人住挤得都不行。搬到这里后,你看看我家,跟城里的楼房差不多,舒服得很。”
  据了解,马沟泉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过去村民们均分散而居,交通出行、生产生活十分不便。2011年,该村在国家移民搬迁政策的支持下,先后在各村民小组选择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新建了5个集中移民安置点。截至目前,各小组的村民均已搬进了新居。
  “我们现在每个自然村道路村村通,还有太阳能路灯,晚上灯火通亮,还有安全饮用水,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好的很。”马沟泉村党支部书记毛向东说。
  住房安全是基本民生保障。“十三五”期间,榆林市有易地扶贫搬迁13273户46154人,现已全部入住。同时,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1694户,竣工率、入住率和资金兑付率均为100%,实现了贫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在饮水安全方面,投资17.04亿元,实施饮水安全工程 6213处,解决和改善了219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此外,榆林全市2962个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硬化路达3942.7公里,贫困村全部通动力电和宽带网络。
  管理有办法 人才队伍强
  6月22日,榆林高新区管委会驻村第一书记李鹏程,带领工作队队员高健、胡云赶赴绥德,开展人口土地、村容村貌、产业现状、经济收入等摸底调研工作。
  今年以来榆林市以“五个坚持”为抓手,织成一张严密的防返贫动态监测网,真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确保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榆林市统筹谋划,建立收支核算制度、联席会议制度、数据共享制度工作提示制度、定期研判制度,建成“镇村为主、部门联动、条块结合、合力牵引”的监测新格局。采取农户自主申报、平台预警监测、摸排走访发现、信访渠道掌握、社会信息了解等多种渠道,形成以干部入户摸排为主,信息监测预警为补充的快速发现、快速响应机制。
  榆林市每周组织局干部对相关行业政策学习讨论,组织开展市县镇村四级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培训会,通过系统抽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到县区督促整改。
  截至11月10日,全市累计收到反馈风险消息10万余条,新纳入“三类户”312户897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85户237人、边缘易致贫户89户256人、突发严重困难户138户404人。
  人才是振兴乡村事业的关键。今年以来,中省市县派驻榆林市1061支队伍3101名驻村干部到村帮扶,向3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派8支市级驻村队伍。同时,设置新老驻村干部1个月的“传帮带”交接期,确保干部快速融入、展开工作。
  百舸争流千帆竞,扬帆起航奋者先。站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榆林市让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成为“三农”工作的新重心,全力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