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4版
发布日期: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立足科教兴农 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杨职模式”
文章字数:2901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康振生院士植物生物技术工作室揭牌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张涌院士动物生物技术工程中心揭牌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小麦育种专家赵瑜


  裴红波 陆敏
  87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历程中,却是峥嵘岁月稠。
  1934年,后稷故里,北塬凤岗。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和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筹办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面对“有志农林者颇众,而无相当学校以造就之”的社会现状,先期创办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附设高级职业学校,也就是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开启了西北地区农业职教的先河。
  大潮奔涌逐浪高。87年,从因农而生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附设高级职业学校,到伴农而长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全国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砥砺奋进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始终秉承“照准目标,矢志不渝”的精神,践行“明德强能,言物行恒”的校训,已成长为以农林水牧为优势、多专业协调发展的涉农高职院校。
  厚德博学育英才
  起步于国家民族危难之时,为图“养成能刻苦耐劳、有学识、有技能的中等农林人才,使能实际生产、指导经营,促进西北农林事业”而创办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87年的发展历程中几经分合、数易其名,于1999年由原国家级重点中专陕西省农业学校、陕西省水利学校与省级重点中专陕西省林业学校合并组建,成为陕西省首家挂牌成立的高职院校。从此,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秦岭北麓、渭河之畔,翻开了崭新的发展篇章。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87年来,学校始终将“德”放在首位,将“知行合一”作为师生的价值追求,激励他们在尚德励志、学思践行中全面发展,努力成长为祖国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农耕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农业技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校秉承“力耕勤读”的耕读文化传统,通过开展“中华经典晨读”活动、“24节气暨农耕文化”活动,建设以师生科普教育体验为主的耕读文化馆,构建深度融入耕读文化的课程体系等,积极传承农耕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打造耕读教育办学特色,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农知农爱农之情和强农兴农之责。
  为丰富立德树人工作内容,今年学校又启动实施了“正禾”育人工程,从思政课中系统梳理提炼出25个项目实施教学要点,围绕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出“灯塔引航”“爱国力行”“德种心田”“新知视野“”昂扬奋进“”行为养成”“人文浸润”“耕读修身”“饮水思源”“精技强能”10个项目,对应设计60项支撑活动,并为每项活动合理赋予相应“正禾积分”,形成了“目标引领、项目实施、要点突出、学分明确、活动支撑”育人体系,构建了“三全二元一心”育人模式。
  修身立德是处世之本,精技强能是生存之基。学校紧贴国家战略、紧扣产业发展,狠抓专业布局优化、重点专业建设、特色专业培育和深化校企合作等工作,现开设农、林、水、建、理、工、管、经8大类73个高职专业,建有校内实训室311个、校外实验实训基地163个,构建起了结构合理、适应社会、内生动力、外有保障的专业发展体系。
  致力科研成果丰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走中国特色科教兴农之路,以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从农民实际需要出发,强化农业科技攻关,开展农业推广示范,让科技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学校坚持把科研作为教学的“发动机”和“生产力”,依托自身强大的人才资源和涉农专业类群搞研究、立项目,为培养祖国需要的优秀人才竭尽一己之力。先后获各级科研成果奖励44项,其中省级奖励22项;取得专利45项,含实用新型专利40项;选育小麦、菊花、花椒、西瓜、山茱萸等农作物新品种24个,已全部在相关领域推广使用。
  召开科研工作专题会、听取科研工作汇报、检查与企业共建科研基地,几乎成了学校每年雷打不动的安排。在支持教师“上讲台”从事教学的同时,学校还鼓励教师“进平台”开展科研,相继出台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产学研基地管理办法》等文件,并将每年到账的1000多万元科研经费按照有关规定和申报项目严格分配,使教学与科研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学校科研水平大幅提升。
  每年夏收之际,学校豆村试验农场的麦田里,金黄的小麦随风摇曳,硕大又饱满的麦穗长势喜人,与周边短小而干瘪的小麦形成鲜明对比。在豆村农场,人们总会看到这样一位老人,皮肤黝黑、身材瘦小、两鬓斑白、衣着简朴。他就是86岁高龄的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学习研究员赵瑜。
  驻扎豆村农场的60多年里,赵瑜每天都与他的麦田、麦穗、麦粒为伴,无数次的下地、观察记载和重复劳动,先后育成“武农132”“武农99”“武农113”“武农148”“武农986”“武农6号”“武农66”“武农981”“武农988”9个小麦品种。这些凝结着他心血和汗水的小麦品种,实现农民增收50多亿元,让黄淮海麦区数以万计的农民尝到了致富甜头。
  在赵瑜精神的感召下,近年来学校一大批农业专家教授和青年教师带着课题沉到一线、走进地头,涌现出了全国优秀教师杨和平、陕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马志峰、杨凌示范区劳动模范马文哲等百余名常年扎根一线、钻研业务、致富乡里的专家教授。
  躬耕碧野惠“三农”
  植根于“中国农科城”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自诞生之日起,就将“服务‘三农’”奉为己任,勇担“强农兴农”这一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
  2016年秋季开学,学校招收18名富平县职业农民、32名杨陵村干部入院学习,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民全日制学历教育。由于生源特殊,学校量身定制了两个学历教育班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任课教师专门编写了近20门课程的教材,并在教学组织、授课方式和学生管理等方面,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打造高效教学。在校就读期间,这些学员与普通大学生一样上课、学习,修满学分完成考试后,便可获得由学校颁发的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文凭。
  经过有益尝试,学校职业农民和村干部学历教育工作初显成效,也得到了有关方面的认可。2018年10月底,陕西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在村干部中开展学历教育提升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19年起,委托学校开展陕西省村干部大专层次学历教育。截至目前,学校已招收陕西省各市、县(区)的1100余名学员来校学习。
  为进一步畅通农民发展上升的通道,学校还先后在陕西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建立了13个县(区)职业农民培育学院,累计培训职业农民4万余人次。目前,职业农民培育学院的学员中,一些已经获得了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成为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永久牌”土专家、科技二传手。
  此外,学校许多农业专家常年在陕西省各个县区、镇村开展科技服务,解答农民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致富出点子、指路子,有的已经成为个别产业体系的首席专家和产业发展的“代言人”。
  为持续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学校依托科研推广项目,还在合作的50个企业中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在杨凌、彬县、凤县等地建立了11个产学研示范基地,探索形成了技术服务型、专家大院型、科技包村型、基地示范型和企业带动型5种产学研示范推广模式,做到了服务“三农”和学生成才两不误。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在“十四五”新征程中,全体杨职人将始终牢记先辈们“心怀社稷、情系苍生”的办学初衷,不断探索自身致力科研、服务“三农”的新模式,朝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大学”的目标扎实迈进。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