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杨凌农科“密钥”打开农民“致富宝盒”
全媒体记者 耿苏强 王朝阳
文章字数:2113
    马新世在大棚里工作

    余有本(左)查看茶叶生长状况

  走出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无论是来到陕北高原的沟沟坎坎上,还是徘徊在陕南茶园的山巅上;无论是雨量充沛的中原地区,还是大西北的干旱地带……只要有农作物的地方,就一定能见到来自杨凌的农科专家。
  他们一个个像行走乡间的“农业医生”,常年奔波在祖国大江南北为农业“把脉问诊”,哪里需要农业技术,哪里就有他们来过的足迹。
  用农业科技助推农民增收致富,杨凌示范区矢志不渝、奋勇向前。特别是近年来,杨凌围绕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将示范推广与科技扶贫紧密结合,坚持立足陕西、面向有扶贫任务的中西部省份,重点在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建立科技示范推广基地,打开了农民的“致富宝盒”,为助力全省、全国脱贫攻坚贡献了“杨凌力量”。
  解锁中药材发展“密码”
  打开田永强的微信朋友圈,每天都能看到他在里面宣传自己的中药材,黄芪、当归……不同的中药材有着不同的包装和价格,一张张发往全国各地的快递单号里,书写着田永强的奋斗人生。
  田永强是宁夏隆德县葆易圣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前不久记者采访田永强时,他正忙着为客户包装产品。提起田永强发展中药材产业,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田永强早些年种植中药材,因为没有配套的种植技术,产品销路不佳,效益始终展现不出来,公司发展也不景气。如何提高中药材种植效益,成为他迫切想要打开的“枷锁”。
  为提高效益,2016年,受“农高会”品牌效应的吸引,田永强前来参会;新型农业机械在展会上的亮相,使得他对展会充满了兴趣和期待。因此,他毅然决定带着自己的产品登上“农高会”。一次参与,田永强就成了杨凌“农高会”的铁杆“粉丝”。
  2018年,在杨凌示范区科学技术局的支持与指导下,葆易圣药业被杨凌示范区认定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田永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杨凌的农科专家经常到基地进行指导,张跃进教授便成了田永强的常客。在张跃进的指导和帮扶下,田永强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形成了产、学、研有效结合的良好局面。目前公司采用“公司+基地+科技+农户”模式带领当地群众种植中药材5500亩,帮助当地农户解决药材种植的技术难题和销售难题。
  标注在秦岭腹地的“杨凌基因”
  去年四月份,一种新式魔芋种植方式——“魔芋营养基质袋栽培”在秦岭腹地、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老庵寺村展开。一行行形似白色“枕头”的基质袋整齐有序地摆放在田间,杨凌农业科技助力老庵寺村群众脱贫致富的序幕由此展开。
  “这些小枕头里存放的是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经过精量计算和严格调配,能增强作物长势、提高产量。”派驻专家、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负责人马新世说。
  据了解,有机营养枕是一种碳基营养肥,又被称为“森林土壤”,经马新世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多名专家通过数十年的研究研制而出,不仅能有效保护土壤,还能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农作物的质量。传统魔芋种法,依靠土地种植,农产品产量低、质量不高;“魔芋营养基质袋栽培”技术将魔芋直接种在营养基质袋中,种植出来的魔芋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还能预防软腐病和白绢病的发生。
  近年来,杨凌针对柞水县特有的地域环境,大力实施“魔芋营养袋式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通过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将这项栽培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做全新的试验示范,并通过杨凌派驻的专家面对面传授、手把手帮扶,有效助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穿越山间的“茶博士”
  致力茶农增收
  在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的高山茶园,放眼望去,漫山的茶树错落有致,美不胜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学系主任、陕西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余有本常年穿梭在茶园中。在当地人眼中,余有本是有名的“茶博士”,他从病虫害防治到茶园规划再到品牌包装、销售等,为当地茶产业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宁强县地处秦巴大山交汇处,种茶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越,是全国少有的高山绿茶产区。因为当地茶农不懂技术,茶园疏于管理,茶树老化严重,导致大部分茶农放弃茶园管理,茶产业荒废。
  2006年,余有本将种茶技术带到当地,破解了当地茶产业发展困境。余有本从茶园管理入手,对老化茶树进行改造,对老旧品种进行更换,使当地茶园面貌焕然一新;在当地推广先进的绿茶加工工艺,提出发展红茶产业等举措,为当地打开了“茶+”新模式,拓宽了茶农增收致富的路径,使当地茶叶产业发展迈上了新的征程。
  宁强县高寨子街道办肖家坝村茶农罗天友在当地一家茶企务工,负责茶园除草、施肥、排水、绿化、精修管理等工作。罗天友将自己的六亩土地流转给茶企后,每年流转费能拿到3600元,加之在园区务工每年能拿到五、六万元,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多了。
  放眼祖国辽阔的农田,像张跃进、余有本、马新世这样常年扎根田间地头,助农丰产增收的杨凌科技传播者还有很多。多年的探索发展,让杨凌农业科技成为支撑农户丰产增收的一座“智库”。仅在过去的“十三五”期间,杨凌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700多项。在过去的一年里,杨凌就面向旱区开展农业科技培训527场次、培训农民4.6万人次。截至目前,杨凌已累计培训超过50万人次,全国累计23个省市自治区、116个地市、274个县区的16299名学员获得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这些有着杨凌农业科技的技术员们,深入到祖国的大江南北,为当地农业生产贡献着杨凌科技力量。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