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致富不忘报乡梓
——记陕西镇坪县山水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刚
文章字数:2504

    朱刚在田间查看作物长势

    镇坪县山水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乡村旅游项目

  通讯员 姚登 全媒体记者 王革委
  在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提起“归雁”人物代表,今年41岁的朱刚一直是家乡群众心中名副其实的有为青年。5年前,他携千万身家毅然回乡,承包了500余亩土地,建了养猪场,种起了水稻,栽起了茶树;5年里,他成立镇坪县山水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陆续流转周边村庄的土地,当起“农场主”,走出了一条集畜牧养殖、特色农业种植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之路;5年间,他主动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热潮,带领群众发家致富,脱贫奔小康。从“矿老板”变身“农老板”,朱刚有着自己的理解——致富不能忘乡梓,为家乡办点事心里踏实。
  事业有成心系家乡
  1996年,年仅16岁的朱刚看着家里拮据的生活和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夜耕种,直爽、朴实和不服输的他暗自下决定,一定要赚大钱,成为有钱人。
  只身一人外出讨生活,一去就是20年整。20年间,他干过学徒、当过保安、贩过木材,备尝艰辛,直至靠积累的资本做起矿石生意而身家千万。
  “在外什么都有了,但回家看到很多人的思想还比较保守,当时就觉得要带着大家一起去做点什么才好。”一番思量后,朱刚决定放弃苦心经营但回报丰厚的矿产业,携千万家产回到生养自己的家乡发展。
  但回乡创业的想法却招致家人的反对和亲友的不解。“听说我回乡创业,很多人都觉得我像个疯子。”但朱刚却有自己的考量,他说:“我是大山里养育的孩子,只有回到家乡的土地上才踏实。”
  返乡创业助力脱贫
  “我发现身边很多朋友喜欢买农村产的猪肉。”这个发现,让朱刚想起了老家土猪肉的美味。2016年,在脱贫攻坚正如火如荼的时刻,朱刚毅然决然地回乡开始创业。
  “家乡空气优、水质好,适合养生猪,群众也有养殖生猪的传统,发展养殖可以帮助贫困户致富。”朱刚通过调研发现,陕西各市场的猪肉需求量非常大,但本地成规模的养猪场非常少,这更让他坚定了发展生猪养殖的信心。
  说干就干,2017年,朱刚拿出100多万元,按照标准化养殖场模式,修建了600余平方米的养殖场,建设了标准化的沼气池。
  经过消毒等处理后,他从外地购买了近200只仔猪,开启了养殖之路。遇到养殖难题,主动向镇农技员请教……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实践,朱刚不仅系统掌握了生猪养殖知识,还成为远近闻名的“土专家”。
  为了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益,朱刚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自繁自养,不仅有效控制猪群疫病的传播,还降低了饲养成本。同时,朱刚严格控制每个猪圈的生猪投放量,生猪的活动空间增大后,可提高免疫力,提高肉的品质,使得猪肉嫩、口感好,在市场上极为畅销。
  2017年,朱刚的猪场出售生猪1000余头,除去养殖成本,净赚100余万元。为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2017年,朱刚累计给贫困户提供了500余头仔猪。市场价1头1000余元的仔猪,他以市场最低价提供,并且包回收。没钱买仔猪的村民,可以在回收的时候扣除欠款。仅此一项,朱刚每年要少挣30万元,但他觉得回报乡亲是自己应该做的,他毫无不舍。
  在发展生猪产业同时,他利用空闲时间,踏遍了村里的每一寸土地。看到大量的农地荒废闲置,让他十分着急,用他的话说就是:“不甘心让土地的价值止于此。”为了激活家乡的土地资源,朱刚萌生了构建“生态养殖+绿色种植”种养循环产业链,让原来的撂荒地换新颜、变成“金山银山”的想法。
  胸中有丘壑,创业志愈坚。朱刚成立了镇坪县山水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镇村的帮助协调、村民的支持配合下,陆续流转了400余亩土地,用来种植水稻和茶叶。
  经过两年多的忙碌,曾经荒废的农田已经栽种了茶叶和水稻,泥泞的小路已升级为平坦的水泥道路,集水稻采摘与乡村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初具规模。
  2018年,镇坪县山水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青苔村成功举办了镇坪县首届脱贫攻坚“水稻”渠成栽秧节,共计带动附近500多名群众实现了增收。每次说起这些,青苔村贫困户邹启洪感激之情喜于言表:“我们到公司务工,比平时打零工划算得多,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像邹启洪一样尝到了甜头的还有百余人,他们都是当地村民,其中还有不少精准贫困户。
  “现在既能挣钱,还能兼顾家庭,对我们来讲真是一大好事。”谈起青苔村的变化,村民们都高兴地说,是该公司鼓起了他们的钱袋子,帮助他们走上了增收路。
  真情扶贫 带富村民
  既能发展自己的事业,又能为家乡的建设出一份力气,让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是朱刚最高兴的事情。
  在致力于办企业的同时,朱刚还积极参与扶贫工作。他认为,既然返乡创业,就要实实在在为贫困群众脱贫找出路。
  设立扶贫车间,开展就业扶贫。“扶贫先扶志,扶贫更不能养懒人,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就近就业是最有效的方式。”朱刚说。
  于是,他与扶贫干部对接,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贫困人口15人实现就业稳定脱贫,每人每年最低可增收3000元,最高可达15000元,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脱贫。
  资源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朱刚采取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让农户小面积种植基地转化成区域性的产业化经营集中基地,加入公司经营模式的周边农户近100余户,解决了销售难的问题。
  截至2020年底,公司每年销售农产品1万吨,实现工业产值200万元,人均年收入增加1500多元。公司还对农户采取产出保底兜售的统一经营管理形式,确保贫困户产业能收尽收,做到收入利益的最大化。
  提供技术培训,推进智力帮扶。朱刚发现很多贫困群众缺乏技能、观念滞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无法通过就业顺利脱贫。为开展好智力帮扶,公司按期邀请专家或委派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向农民讲解、传授水稻种植和生猪养殖技术。对贫困户进行一对一的技术培训,累计培训12场次,培训人数1000余人,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扶贫济困,树好口碑。朱刚每年还会对贫困户、残疾人团体进行慰问,发放慰问品和慰问金,用于资助、慰问有特殊困难的贫困户,截至目前,累计捐款达到10万余元,彰显了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
  “希望通过发展产业,让村容村貌越来越好,让大家的日子越来越有目标、越来越有奔头!”朱刚对他们发展的农业项目充满信心。
  致富不忘报乡梓。朱刚坦然道:“心系家乡,热爱家乡。在诚信经营、合法盈利、发展壮大企业同时,我将继续带领更多的家乡群众实现增收致富,为建设幸福家园,助推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