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家单位的食堂就餐,发现墙上贴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的宣传标语,让我们在抬头之间,就可以看到。我的心中一暖,是的,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珍惜粮食,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用心血换来的。
早年,我孩子读高中时,有一天我去学校看他,中午就在孩子学校的食堂就餐。我让孩子少买一点,孩子还是给自己和我打了好几个菜。结果我硬撑着吃完了,孩子的饭菜还剩了不少。我对孩子说,吃不下为什么要打那么多的菜,你平时在食堂吃饭也这样吗?孩子眼泪汪汪地说,平时没买过这么多的,今天是为了招待我,才多买了一些。听罢,我告诉他以后不可再如此。
很多年里,我一直在想,我爱惜粮食的习惯可能缘自我的父亲。父亲是吃过很多苦,饿过好些年肚子的人。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每天都关注着地里庄稼的长势,家里米缸的深浅。父亲经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每餐吃完饭,他都会把饭碗舔得干干净净。我小的时候吃饭掉饭粒,父亲都会捡起来吃掉。直到很多年以后,在“吃饱穿暖”再也不成问题的日子里,对于粮食,父亲依然这样“吝啬”着。
年少时,我跟着父亲下过地,知道“汗滴禾下土”的那份辛苦。那时候,老家的地一年要种三季粮,小麦、早稻和晚稻,农民一年到头从不得闲。尤其是收割早稻播种晚稻的时节,是天气最炎热的时候,那时还没有收割机和插秧机,割稻靠镰刀一把一把地割,插秧靠双手一株一株地插下去。割稻时,一头闷在稻丛中,热得喘不过气来,弯腰久了,经常直不起身子。插秧时,田水滚烫,像煮过似的,手脚都能烫起皮。早晚虽然风凉一些,却又满头满脸都是嗡嗡飞舞着的蚊子。碰上一场狂风暴雨则更惨,收获和播种都会受到影响。农时不等人,为了赶进度,别说白天一整天在田头,就是晚上,田间依然有着许多忙碌的影子。记得农忙时节能够在田垄上休息一会儿,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如今我这样回忆着劳作的艰辛场景,多少已经有点陌生感了。但我始终不敢忘记父亲的教诲。他说,一个人即便有一天腰缠万贯了,也不应该浪费一粒粮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诗句也许真的很“浅”,道理却值得我们领悟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