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文华
我出生于1971年,那是个缺吃少穿的年代。
家里共七口人,父亲在县里的煤矿上工作,母亲是个大字不识一个的家庭妇女,那时候还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制度,集体劳动和家里所有家务就都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
那时,家里最缺的就是粮食。我们兄妹三个都正处于长身体的年龄阶段,每天都饿得特别快,常常是吃了上顿盼下顿。
暑假的一天早上,我喝了一碗洋芋疙瘩稀饭,就挎着竹筐和小伙伴们寻猪草去了。回家的时候,太阳正当顶,肚子里空空荡荡,发出响亮的肠鸣声,眼前一阵阵眩晕发花,一个小坎打个绊脚,差点一头栽倒。一见到母亲,我就喊:“娘,饭做好了吗?我快饿死了!”弟弟进门也催促:“娘,我也饿了,赶快做饭吧。”
母亲停下手上的活计,看看我俩,拧着眉,起身就往厨房走,边走边说:“咋一会儿功夫又饿了?”怎么能不这么快饿呢,早上只喝了稀饭,又没有馒头吃。结果,我和弟弟看到了一桌香喷喷的饭菜,红烧萝卜丸子、油炸面疙瘩、卤鸡腿……突然,屁股上重重地挨了一巴掌,我一骨碌爬起来,是奶奶叫我吃饭呢。原来我实在是又困又饿,竟歪在床沿上睡着了,一摸嘴角,还流着口水呢。
1981年的春天,对于年仅10岁的我来说,根本不懂得什么叫生活的艰难,只担心肚子能不能吃饱。
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人们带来了福音。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到户,每个人都使出了百分之二百的力量种好自己家的责任田。我家的粮食自然也丰收了,母亲捧着金灿灿的麦子说:“多少年了啊,我从来没见过咱们家有这么多的粮食!我们再也不用为吃发愁了,真好啊!”说着,母亲的眼泪下来了,但她是眼里透着笑意,我觉得母亲的笑容也是金灿灿的,像麦子一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