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麦浪探农机麦收多“神器”
文章字数:2580
    指针式自走水肥一体化喷灌机

    气象环境监测仪

  麦收进行时。今年“三夏”,用无人驾驶收获机收割小麦、打捆机避免秸秆焚烧、孢子捕捉仪预报作物病情……机械化正全方位服务我国“三夏”作业。
  无人驾驶收获机轻松收割300亩小麦
  6月8日,正值午收高峰,安徽亳州大地一派忙碌丰收景象。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的无人农场里,却显得“静悄悄”,只闻机械响,不用人奔忙,一台无人驾驶收获机在“孤独”地收割着300亩麦田。这标志着安徽首个无人农场(亳州谯城)示范基地正式投入运营。
  当日上午,华南农业大学博士后张闻宇轻轻按下遥控器上的启动键,一台无人驾驶收获机就沿着规划好的路径缓缓开进了无人农场的麦田,自主收割小麦,满仓后自主返回地头,将收获的麦粒卸载到装粮车上,之后继续返回收割。此时,十公里之外的十河镇大周村润耕天下农场内,技术人员正通过巨幅电子大屏远程监控无人农机作业情况,通过这个被称为“农场大脑”的云管控平台,还可以实时察看田间土壤、空气温度与湿度等信息。
  “每台无人农机上都安装了物联网传感器,可以提前设定好路线,包括拐弯掉头的位置。”安徽中科智能感知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黄河告诉笔者,无人农场主要是利用北斗卫星定位和互联网数据传输,远程实时获取农机的数据,“不仅仅是收割环节,无人农场可以实现智能化无人模式耕种管收环节全覆盖,提高经济效益30%以上。”
  “无人农场全程进行数字化农事管理,通过后台的智能农业大脑分析,决定什么时候打药、追肥,什么时候成熟度最好再收获,改变了过去依靠人工经验种地的模式。”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表示,无人农场的建设,让从牛拉犁的传统农业发展到无人化的智能农业,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安徽首个无人农场的投入运营,标志着多项最先进的农业成果运用到江淮大地,是建设智慧农场的有益探索,更是解决“谁来种地”重大现实问题的新尝试。
  “真是科技力量大,这样种地太省心省力了。”现场看到无人驾驶收获机的高效作业,谯城区方向家庭农场负责人方友围惊叹地说。
  安徽首个无人农场(亳州谯城)示范基地首期建设面积300亩,进行小麦、玉米轮作,技术依托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由安徽中科智能感知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承建。谯城区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彭志新表示,谯城区将充分发挥无人农场的示范带头作用,用科技的力量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新动能。
  地头有“神器” 助力好收成
  59岁的付太华是河南省浚县卫溪街道办事处傅庄村人,他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傅庄村党支部书记,另一个是种粮大户以及多个微信群的群主。
  傅庄村的耕地和付太华耕种的500亩土地都在浚县30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核心区,这个项目核心区覆盖了小河镇、新镇镇、卫贤镇、白寺镇以及卫溪办事处、浚州办事处。今年鹤壁市的小麦收获面积是137万亩,其中103万亩在浚县。
  6月8日上午,有风。
  即将收获的麦子在风中起伏,干透的麦穗唰唰地响;夏日的阳光照在田间气象站和新奇的移动灌溉设备上,似乎要揭秘中原大地上从未有过的种粮“神器”。
  下雨了,难道小麦也要打伞避雨吗?
  “那倒不是!”浚县农业农村局信息化股雒兵军说,这种田间气象站监测的是大气的温度、湿度,土壤的温度、湿度,风向、风力以及降雨量,这些数据适时上传到农业、气象部门的数据库里,是指导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的依据。
  浚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献国说:“像这样的田间气象站,全县共有17个。”
  新镇镇刚刚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示范区项目中,大田里的“洋玩意”就更多了。矗立在地边的长200米自走式喷灌机,装上汽车轮胎比卡车还要高,浇灌庄稼完全模拟老天爷下雨,保证土壤不会板结。
  “新镇镇那个喷灌机是走直路的,我地里的这个喷灌机是转圈的;他那个才200米长,我这个430米长呢!”周位起在傅庄村附近流转了1238亩土地,他地里的那个“大家伙”叫指针式水肥一体喷灌机。
  “一小时出水量是120吨,四眼井的水汇集到中心点的水池里,根据小麦成长需要可添加肥料,像手表一样转圈浇地,转快了像秒针,转慢了像分针,有些边角浇不到,就动用尾枪定点喷淋,每次浇地一个人就够了!”周位起说,今年他的小麦浇了三遍水。
  还有一个神秘的东西叫“孢子捕捉仪”,是专门用来搜集随空气流动传染的病害、病原菌孢子及花粉尘粒的,通俗地说就是一台农作物病害监测专用设备。
  浚县农业农村局李敬有说:“孢子捕捉仪搜集的病虫害信息上传到数据库以后,农业专家会根据数据做出农作物病情预报,引导粮农进行病虫害防治。”专家的预报会即时推送到付太华等人的手机上。
  虫情测报灯、作物生长监测仪等,中原麦田里从未有过的高科技产品现在都“赤膊上阵”了,它们24小时“站岗放哨”,看管粮田、服务生产,成就了麦浪滚滚。
  秸秆打成捆 环保又增收
  近日,在山西省夏县瑶峰镇中留村的小麦种植连片区,一台秸秆打捆机正在刚收割完小麦的田里忙碌作业,将四处倾倒的秸秆打捆成型。像这样80亩的麦田,大约需要2个小时就可以全部完成秸秆的整理打捆任务,这样大大提升了农户回收处理秸秆的效率。
  韩志强共种有80亩小麦,每年麦收时如何将秸秆高效回收一直是他头疼的问题,今年在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的帮助下,他第一次使用了新设备——秸秆打捆机。麦田里,一台秸秆打捆机正在田间忙个不停,一排排“平躺”着的麦秸秆瞬间被“吸走”,在打捆机里自动旋转、压缩、捆绑,“吐出”的一捆捆断面整齐、弧度均匀的方形草梱。
  “对老百姓来说,以前小麦收货后,秸秆是很大的麻烦,不清理干净,病虫害会比较厉害。播种时,拖拉机带播种机到地里,播种眼堵的没法播种。今年麦收后,我地里的小麦秸秆全部收拾干净,对我来说帮助很大。”瑶峰镇中留村村民韩志强说道。
  近年来,该县积极推行秸秆还田、全程机械化技术、麦秆打捆等绿色高效新模式,覆盖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在今年的夏收工作中,为了高效环保的完成三夏任务,共投放了30台秸秆打捆机助力夏收夏种工作,全县2万亩的农作物秸秆实现打捆回收,循环利用,有效促进了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
  秸秆综合利用是三夏工作安全高效的重点环节,今年夏县农机部门积极推广大型联合收割机和打捆机同时作业,打捆之后的秸秆可用于发电、造纸、充当饲料等,秸秆综合利用率可以说达到95%以上,不仅有效解决了秸秆焚烧问题,减轻病虫害利于复播,还可以为农户带来经济效益,让农机手增加收益,让土地利用效益大幅提高。
  (本报综合)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