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返回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同心奔小康
第04版:专 题
第05版:种植天地
第06版:养殖园地
第07版:副刊
第08版:专题
标题导航
60年,9个品种,48亿元!一位耄耋老人的豪“麦”人生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60年,9个品种,48亿元!一位耄耋老人的豪“麦”人生
文章字数:2139
赵瑜正在观察小麦生长状况
赵瑜与助理正在田间观察登记小麦生长状况
全媒体记者 唐艳丽 王朝阳
一颗小小的种子意味着希望与收获,既关乎老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也承载着世世代代中国人对于土地的深情。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强调,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种子有多么珍贵与重要,常年和土地打交道的人最有发言权。
从即日起,《农业科技报》开设《粮安天下·中国农科城里的“育种家”》栏目,记者将深入采访从事种子繁育、推广的一线科技工作者代表,讲述他们和种子的故事。本期刊登第一篇《60年,9个品种,48亿元!一位耄耋老人的豪“麦”人生》。
初夏时节,站在陕西省扶风县豆村农场的麦田放眼望去,60余亩麦田翻滚着麦浪。86岁的小麦育种家、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赵瑜虽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他蹲走在麦田中央一边记录着小麦品种的生长习性,一边对助手搜集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60年来,变的是一茬茬由绿变黄的麦田,不变的是一颗育种的初心,他育成的9个小麦新品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60年来,变的是一届届往来的师生,不变的是扎根农场的毅力,在扶风豆村农场,他诠释了一名育种家的“农科情怀”。
60年来,他始终布衣粗食,安贫乐道,不慕名利,把育种事业作为人生的理想信念,他的事迹鼓励着同行,感染着后辈。
……
当前,正处在小麦育种杂交试验的关键时期,每天早晨天微亮,赵瑜就匆忙起床,来到试验田里开始工作。
“育种试验需要的就是细心与勤快,不怕苦,不怕累,时刻观察小麦的变化,随时做好记录。”上午九时,赵瑜已在试验田与办公室之间往返了三趟。
谨记恩师言 “搞育种离不开土地和农民!”
1935年,赵瑜出生在甘肃省永登县一个偏僻农村,从小经历了饥饿,因此赵瑜对农业有着别样情怀。孩提时代,最让赵瑜感受深刻的是农民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却还是吃不饱穿不暖。
中学时代,在一次生物课堂上,赵瑜受到了苏联植物育种家米丘林电影的启迪,更对育种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5年高中毕业后,年仅20岁的赵瑜面临着人生首次选择。在成绩达到清华、北大等众多名校的录取线时,赵瑜婉拒了同学、班主任的好心相劝,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一脚踏进了农业的大门。
赵瑜铁了心从事育种,一个重要原因是大三期间他师从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蔡旭院士,在恩师耳濡目染的熏陶下,赵瑜对育种产生浓厚兴趣,并且进步的非常快。
“搞育种离不开土地和农民。”这是恩师留给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也正是在这句话的鼓励下,赵瑜的育种梦一坚持就是60余年。
人生有很多“十字路口”,但赵瑜的“十字路口”似乎更多。转眼间,在大学毕业时,赵瑜又迈向了新的“十字路口”。
是留校任教还是下乡育种,是南下南京还是西行入陕……既然坚定了“育种梦”,赵瑜再一次婉拒了同窗及恩师的好心相劝,坚守初心选择了西行入陕。
肩负小麦育种使命 半个多世纪初心不改
来陕西扶风豆村农场工作的近60年里,赵瑜将这段时光定义为人生“三步曲”。
从起初在一间简陋的屋子搞了八年育种;到后来盖了10间砖瓦结构小屋,搞了近四十年育种;再到学校为自己搭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二层小楼的十余年里,赵瑜的育种初心始终没有变,他节衣缩食的性格也没有变……
刚到陕西报道,被告知分配到了省农业厅,坐在舒适的办公室里,这让心系育种梦想的赵瑜非常失望。为了完成自己的育种梦想,他多次找领导谈话,软磨硬泡要赴武功搞育种,最终领导执拗不过,同意他来武功从事育种工作。
“刚来武功,很多科研单位都在搞育种,最后就选择了武功农校(杨凌职院)
从事育种。”赵瑜说。
1965年,扶风县豆村农场划分给学校,作为育种试验基地,赵瑜在这里一扎根就是56年,期间除了三年归属权问题,
其余时间皆在农场搞科研。
“刚到农场时,只有荒草地,吃水要去几公里外的县城拉,很多学生叫苦连天。”
但是于赵瑜而言,仿佛来到一块风水宝地。
半个多世纪以来,农场从起初的一片荒地变成育种试验田,每一寸土地,都饱含着赵瑜的心血与汗水。“育种需要适宜的自然环境,这里土层深厚,空气清新,环境特别好,很适合搞育种。”赵瑜说。
9个新品种推广8000多万亩 助农增收48亿元
对育出的每一个小麦新品种,赵瑜都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备加呵护。
在豆村农场的56年来,赵瑜共育出9个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8000多万亩,遍及黄淮麦区,为农民增收48亿元。“武农148”优质、高产、广适,最高亩产达614.8公斤;“武农986”越冬性好,秆硬抗倒,亩产500公斤至600公斤;最新育成的“武农981”和“武农988”,大穗大粒优质超高产……条件越是艰苦,赵瑜的育种梦就越坚定,为此学校有关领导为他豆村农场的住所起名“麦香苑”,正是凭着对小麦育种半个多世纪的情怀,赵瑜才一路豪“麦”的走来。
除了割舍不断的“育种情怀”,赵瑜还时刻牵挂着老家的乡亲,为改善家乡百姓的生活条件,赵瑜无偿提供1.5万公斤小麦原种;为乡亲致富,他自付运费引进45万公斤马铃薯良种让大家试种;在给群众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时,从没要过一分一厘……
通过远缘杂交的方法,历时20多年的研究,赵瑜最新育成的大穗大粒优质超高产小麦品种“武农981”、“武农988”,已通过国家审定,并大面积推广种植,这将对提高我国小麦单产和综合生产力,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