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西农大研发出首个中国黄牛高密度芯片
肉牛选种认定时间缩短至3个月 突破了国内肉牛良种选种难、生长慢等技术难题
文章字数:1173
  作为中国五大良种黄牛之首,秦川牛被誉为“国之瑰宝”。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发出首个中国黄牛高密度芯片,肉牛选种认定时间将从原来的3~5年缩短至3个月,突破了国内肉牛良种选种难、生长慢等技术难题。至此,我国以秦川牛为代表的黄牛良种选育迈入全新阶段,对黄牛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开发及利用也随之上升到新层面。
  立足资源 保护开发是关键
  千百年来,秦川牛作为传统农耕的一项生产工具,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牛”从役用转向肉用,秦川牛生存空间备受挤压,肉牛产业发展危机四伏。
  据相关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前后,陕西省秦川牛数量达180万头左右。进入21世纪后,数量不断下降,近几年下降更为明显。如何提升秦川牛养殖数量,推动本土优质种业资源长效发展,成为当前陕西省畜牧业提振升级的难点和重点。
  多年来,一直从事秦川牛遗传改良工作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昝林森认为,加大地方黄牛品种保护、开发和利用,是破解秦川牛养殖困境的关键。只有加快把科学技术转化到田间地头,确保秦川牛等地方黄牛品种的优良基因传承,让资源优势成为产品优势,中国黄牛才能真正“牛起来”。
  科技赋能 保种选育促发展
  1月19日,记者走进杨凌示范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的国家肉牛改良中心,浓郁的“牛”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中心实验室内,几名专家老师正在交流探讨,工作严谨有序。
  “国外的牛一天平均生长1到1.5公斤,我们的牛一天长0.6公斤左右。长肉慢、周期长,是秦川牛在‘洋品种’面前节节败退的最大原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王洪宝告诉记者,“最初的选育工作只是从秦川牛中选择优秀个体,进行选种选配、选育扩繁,这个过程并不短。现在,我们可以利用新研发的芯片,进行基因分型,对新生牛生长发育潜力和种用价值进行科学预判,实现高效、精准选种育种。”
  本土黄牛保种事关产业安全。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及其肉牛科技创新团队立足以往科研基础,围绕秦川牛肉用选种改良目标,将传统育种手段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果。2010年,该团队经过选育改良培育出新品系秦川牛,和原始秦川牛相比,生长速度和产肉性能提高了30%以上。而黄牛高密度芯片的研发,将大大缩短肉牛良种选种周期,进一步促进秦川牛产业化发展。
  示范带动 重塑品牌提效益
  1月20日,在镇巴县杨家河镇杨家河社区勤兴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内,一头头黄牛体格健硕、精神抖擞。“2018年,我们在西农大专家的指导下,利用先进育种技术,进行品种选育改良,发展秦川牛良种母牛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吴琼介绍,近年来合作社肉牛每年存栏300余头,带动536户贫困户参与养殖增收致富。
  科技兴,产业兴。随着秦川牛选育改良、良种示范推广及肉牛产业化发展,陕西省各地涌现出一大批秦川牛养殖企业和养殖场。扶风、岐山、眉县等地建成10多个秦川牛良种繁育示范基地,为秦川牛产业发展丰富了资源、夯实了基础。 (据《陕西农村报》)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