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广大农民来说,今年又是一个丰产又丰收的好年景,粮食市场价格较上年有所上涨。但粮食价格上涨也引发了社会对粮食安全的普遍担忧。确保粮价稳定,走出“谷贱伤农、米贵伤民”的怪圈,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从各方面看,粮食价格上涨势头难以持续。
市场化收购比重不断加大
秋粮上市以来,粮食市场火热,持续走高的价格让不少农民产生惜售心理。目前,粮食价格趋于稳定,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变惜售心态,开始积极卖粮兑现,东北等主要产区玉米、稻谷、大豆已开始上量。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截至10月31日,主产区入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2163万吨,同比增加95万吨。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刘冬竹建议,农民应尽量做到均衡有序售粮,既不盲目捂粮惜售,也不扎堆售粮,避免集中售粮价格下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预计,今年秋粮收购将以市场化收购为主。
粮食价格已逐步趋稳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洪涝灾害等影响,加上社会资金流动性充裕,国内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出现了明显上涨。10月份,国内主产区籼稻平均价格同比上涨10%左右,粳稻上涨6%左右,小麦上涨5%左右。
刘冬竹表示,当前我国粮食库存充实、储备充足、供给充裕。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可满足全国一年以上消费需求,预计小麦和稻谷价格将在合理区间波动。需要提醒的是,在市场化条件下,粮食价格涨跌是市场波动的正常现象。
多措并举稳定粮价
粮价稳,则百价稳。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无论是农民、企业还是粮食行业专家,都认为稳定的粮食价格和供给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尤为重要。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首先要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耕地保护,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要通过调整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粮食价格预期,激发种粮农民积极性。此外,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粮食宏观调控作用,还要继续深化粮食产销合作,顺应粮食“大流通”形势,构建一个稳定的粮食自由流通体系,完善供应链,有序搞好搞活国内粮食购销,确保粮食跨区域有序流通。(据《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