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增科就村集体产业发展接受采访 全媒体记者 耿苏强
清晨,一束阳光洒在陕西杨陵区新集村的大地上,温暖的阳光正如村民们脸上的笑容……他们正搭乘着乡村振兴的“顺风车”,依托发展村集体经济,奔向共同富裕之路。
从杨陵城区出发,打开高德地图,开车不到20分钟就可到达目的地新集村。新集村位于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杨陵区西部的土塬上,是远近闻名的“葡萄小镇”,这里的村民家家种葡萄、育苗圃,产品远销多省份,仅葡萄产业一项全村年收入4000多万元,人均2万元以上……
近年来,新集村通过农村集体经济改革为突破口,聚焦葡萄和葡萄育苗主导产业,坚持“公司+合作社+协会+农业园区+电商平台”模式,着力打造集观光、采摘、体验、休闲为一体的“醉美葡萄小镇”,多措并举发展村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新路子。
产权改革让村集体经济“活”起来 “其实新集村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过去也走了不少弯路!当时村里没有产业、又没个生钱地方,村民大多外出务工,日子过的非常艰辛。”新集村党支部书记陈增科回忆道。
2009年,新集村实行土地流转,发展葡萄产业。葡萄园面积从最开始的400亩增加到2207亩,葡萄育苗700亩。
“没有经验可借鉴,那就干出经验来;没有模式可照搬,那就创出模式来!”陈增科在土地流转动员会上的讲话,今天听起来仍然掷地有声。
新集村二组村民惠建奇说:“没有进行土地改革之前,自己干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投资多、回报少,大家没钱赚,就出去经商。现在村里不一样了,家家户户面貌大改,整个村子也焕然一新。”
新集村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葡萄种植与葡萄育苗产业的发展,让新集村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葡萄种苗繁育基地。
“村里有专门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通过市场化运作,把村里的土地集中起来流转出去,老百姓再也不用担心雨水不好没有收成。”惠建奇说。
改革不仅带赢了农民,也带赢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如今,新集村巧做土地文章,积极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葡萄产业,最大限度地搅动了村集体经济“一汪春水”。
三产融合让村集体增收“新”起来
葡萄产业是新集村的支柱产业,也是村民致富的“摇钱树”
2019年,作为新集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创辉深刻地认识到,现有的葡萄种植模式和销售不能满足当下市场需求。
于是杨创辉坚持优化葡萄销售新模式。积极对接电商公司,在淘宝采取网上预定模式拓宽销售,同时村集体的采取产地+市场+农户的模式,积极联系外地客商进行销售。
近年来,新集村按照做优一产、发展二产,融合三产的发展思路,积极引进蓝宝石、阳光玫瑰等葡萄新品种,大力实施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推广葡萄避雨设施栽培提升农业生产设施;利用村集体建设用地,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建设组装式冷库完善葡萄产业生产链。
陈增科介绍,目前,新集村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标准化集成示范基地建设,推广循环生态农业技术,先后成立了杨凌新集先锋葡萄专业合作社等六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牌运作、统一生产资料采购、统一销售的“四统一”模式,先后成功申报“杨陵葡萄”地理商标,让葡萄身价倍增。
杨创辉说,目前新集村2000余亩葡萄园全部采用统防统喷,农户亩均成本降低100元以上,农户亩均收益增加200元以上。
科技支撑让村集体收入“稳”起来 自发展葡萄产业以来,新集人就过上了足不出村的日子,葡萄生长期内,田间管护一点儿都不敢马虎。
在技术方面,新集村长期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手把手的传授种植经验,确保每家至少有一个种植技术明白人。
同时,按照“专家+技术员+田园使者”的科技助农服务形式,联合西农葡萄酒学院13名“田园使者”,定期到村上帮助群众进行葡萄田间管理。
在专家们精心指导和培养下,新集村葡萄品质越来越好、村民收入越来越高,村里的葡萄管理技术人才也在逐年增加。
现在新集村作为关中沿渭地区闻名遐迩的“葡萄村”,葡萄种植面积2200多亩,平均年生产优质鲜食葡萄660万公斤,葡萄育苗2000万株,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达到50万元左右。
如今,新集村人思想变活,路子变多,日子变好,正踏踏实实奔小康……透过新集村发展变化,我们看到了杨陵区走向高质量小康社会的步伐,也欣赏着乡村振兴描绘出的三农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