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
儿时是穿着母亲亲手制作的布鞋长大的,那时候乡下人普遍贫穷,一年四季难得穿上市面上购买的鞋子,更难得穿到油光锃亮的皮鞋。记得我10岁那年,母亲才在集市上为我和妹妹每人买了双运动鞋,但我就感觉那运动鞋穿在脚上特气派,也特带劲,和母亲做的布鞋相比,那档次和气质截然不同。
那时候,每到了冬季的闲暇时日里,母亲就早早开始为一家老小准备着冬冬夏夏的各式布鞋。记忆犹新的是,母亲用自己种植的麻丝来拧绳子。拧绳子是个技术活,麻绳的粗细和绳子的松紧程度直接关系到鞋底的结实程度。所以要做好布鞋,拧绳子是一道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自己拧的绳子,纳出来的千层底要比在商店里购买的尼龙绳或线绳子结实得多,且不用花一分钱。
出于节约成本起见,母亲每年为我们纳的鞋底都是自己拧的麻绳子。拧绳子需要用一种叫做拧车子的工具,提起拧车子,大多数人也许都较为陌生,但于我来说,它却承载了几代人的生活轨迹和诸多情感。
说是拧车子,实则是自制的拧绳子的一种简易器具。
我家的这把拧车子还是擅长侍弄木器活儿的三爷制作的。将一根大拇指般粗细容易弯曲且不易折断的青冈木,用篝火加热弯成半圆形,然后用一根26cm长的木条和制作成半圆的青冈木卯榫相连,再将木条两头用斧头劈成凹凸的鱼头状,并在木条中间和半圆形的青冈木弧度处的正中各钻一个小孔,穿上铁丝,铁丝的一头垫上铜钱固定,另一头则穿上打孔的小木把儿,便成了一个能拧绳子的拧车子了。
每次拧绳子时,需将麻丝栓在拧车子一端的凹凸处,左手紧捏麻丝,右手持拧车子的把儿,不停朝外旋转,每转一圈,绳子就会不断上劲,拧一段绳子,就缠绕在拧车子的身上。那时候不仅母亲是做布鞋的能手,奶奶也同样是做布鞋的把式,一般情况下,奶奶没事了就会帮着母亲拧麻绳子,母亲则腾出功夫为我们纳鞋底。每次奶奶用拧车子拧绳子时,我总是不时地为大人递麻丝,看着拧车子在奶奶的手中不停地旋转和飞舞,且发出“吱扭吱扭”的声响,感觉很好玩,我就忍不住开心地唱起当时流行的曲子:“东风呀吹得那个风车儿转哪,蚕豆花儿香啊麦苗儿鲜……”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奶奶和母亲都相继离开了我们,此后再没有人为我做过布鞋了,唯独那把历经沧桑的拧车子,依然挂在老屋卧室里的墙壁上。每次看到这把充满爱意和饱经沧桑的拧车子时,我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离去的奶奶和母亲拧绳子时的情景,那“吱扭吱扭”的声响似乎依然在我的耳畔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