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4版
发布日期:
奋力书写脱贫攻坚历史答卷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实现整区脱贫摘帽侧记
文章字数:2013
  肖军 陈菲 纪力薇
  今年2月27日,经陕西省政府批准,汉中市南郑区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犹如和煦的春风吹遍了南郑大地,58万南郑儿女为之欢呼雀跃:从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县区,到111个贫困村脱贫出列,27490户78799人走出贫困沼泽地,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8.3%降至1.13%……
  这数字背后,是南郑区委区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和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号工程,带领全区人民尽锐出战、精准施策,用敢于担当的勇气和真抓实干的举措,奋力书写出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历史答卷。
   党建领航脱贫路
  一家家特色农家小院,一条条生机盎然乡间道路,小桥流水、花海梯田、月季花园等乡村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吸引着八方来客……在汉山脚下的汉山街道办汉山村的幸福画卷里,一笔一画都透露着该区党建领航脱贫攻坚的责任与担当、心血和决心。
  今年58岁的李文忠是汉山村党总支书记,这个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作为村上的“领头雁”,带领着汉山村把“荒山荒岭”变成“绿色海洋”,让村民从“靠山吃山”到“创业共富”。
  以建设汉山田园综合体为契机,汉山村率先走出一条乡村旅游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突出农业为基础的产业融合、辐射带动等功能,先后引进建成以猕猴桃、月季花为主导的5个种植基地,核心区3000亩,带动170多户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4000多元。
  “能有现在的生活,多亏了李支书和村上的帮助……”7组贫困户邓万久,在村扶贫互助合作社贷款2万元,利用自家院子毗邻汉山旅游线的优势办起农家乐,一到旅游旺季,两口子忙得打不过转儿,还经常叫来四邻贫困户帮忙。目前,全村新建和改造民宿14家,日可接待游客2000余人。2016年,该村实现整村脱贫退出。
  产业开出致富花
  走进位于阳春镇陈村的昂格罗马农业发展公司,樱桃、红梨、桃树、牡丹连成一片,林下鸡叫声、鹅鸣声此起彼伏,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之前我来陈村实地考察过,2014年镇上招商引资,我就来这儿投资发展大樱桃、杨梅等产业,看好的就是这里的环境。”汉中昂格罗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施金云表示。
  公司负责人介绍,他们以杨梅、樱桃、红梨等果树为核心,配套实施生态乌鸡和大白鹅养殖产业、农业休闲观光产业等一体发展。2019年实施设施大樱桃基地提质增效项目,建设年存栏2万只生态散养乌鸡和大白鹅养殖及配套设施,实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通过劳务用工、土地流转、保底分红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
  该区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按照“五动五强”工作思路,聚力打造万亩茶叶、烤烟等扶贫特色产业带和稻渔综合养殖、山野菜等产业扶贫基地,111个贫困村都有自己的脱贫主导产业。累计投入整合涉农产业发展资金6.4亿元,实施产业发展项目,培育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1453个,家庭农场197家,成立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310个。
  山村唱响作战歌
  碑坝片区的座座群山不会忘记:在决战贫困的特殊战役中,历届党委政府履行职责和使命,在一代代筑路人的顽强拼搏下,莽莽米仓山间一道道艰险化作平坦,一个个天堑变成了通途!
  汉通路由汉中经大河坎、牟家坝、小坝、越分水岭下西河口抵朱家坝到四川通江县,境内长118.8公里,1954年四川通江县的碑坝区划属南郑后,省上决定民办公助修通这条路,1958年建成通车;2004年,汉通路改建工程让碑坝到城区由7小时缩短到2个多小时,成为连接陕川的一条便捷通道,腊肉、土蜂蜜、山野菜等土特产走出大山;2007年改建为四级沥青路面,后因该段道路行驶的重型车辆较多、多次水毁,严重影响沿线人民的正常通行。
  “天晴硬如钢,下雨一泡汤,风起黄灰扬,上路愁断肠。”当地群众这样调侃着说。2017年10月26日,汉通路西河至陕川界段改建工程拉开序幕。如今,全长36公里、投资2.9亿元的西河至陕川界的汉通路如同一条巨龙,在崇山峻岭间腾起。
  “我们这儿要是能通水,我把河里的水喝干!”就在几年前,福成镇明三湾村村民冷宗万,还在用这话激村干部。
  但在2018年底,自来水就流进了他的家里。看着哗哗的自来水,村民们像过年一样高兴,世代的期盼成为现实。
  云海深处的冷宗万是半山腰上的吊庄户,对他们家来说,没有比吃水更难的事了。多年来是下雨了拿盆接屋檐水,天晴了到山下背水吃,崎岖的山路上,他总要歇上好几回才能背一桶水回家。
  吃水难的问题,镇村先后多次解决,但每次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2018年投入扶贫资金120余万元,从13公里外的黄粱垭引来水源,加固维修引水管道,在人口相对集中的片区建大蓄水池,解决100多人的吃水问题;购置水泵、修建小蓄水池,40多户吊庄户告别了吃水难。
  近年来,该区立足区情民情,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先手棋,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村级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提升。截至2019年底,共整合涉农资金7.61亿元,争取国开行贷款到位资金5.255亿元,累计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项目63个,新建、硬化通村入户道路676.5公里,建成贫困村安全饮水项目280个,30.8万群众受益;新建镇村便民服务中心335个、乡村大舞台110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室94个。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