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风光无限看“仰塬”
文章字数:1831

仰塬村的黄冑故居


邢家塬村妇女的剪纸作品惟妙惟肖

  农业科技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俊鹏
  循着导航,记者一路高歌猛进往关中西部千阳县西北方的仰塬村走。从“千阳”出口下了高速沿着344国道往西行进大约十公里,朝北行进,路虽被硬化,但海拔越来越高的上坡路坡陡弯急,记者的驾龄十年有余,山路自然走得不赖,就是路面窄了些,会车要小心为好。上到山顶,道路平坦了,视野也开阔了。记者想,这个村为何叫“仰塬村”,除了有它的历史渊源以外,恐怕是因为地势高还有占地广的缘故,不然,怎么能叫“仰塬村”?
  车子被导航导在沥青路顶头的村庄。这个小山村青山翠竹、粉墙黛瓦,古色古香、蛙声蝉鸣、牧笛山歌、流水潺潺、空气清新,在经济高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汹涌而来的当下,这里竟然还有山川如此秀美、植被如此茂盛的一处古村落。村庄盘塬而居,旁边就是水库,可谓依塬傍水,自然位置得天独厚。村道上不时有三三两两的游客走过。接待记者的草碧镇党委书记李松祥一边陪着记者看这里的文化古迹,一边给记者介绍:仰塬村现在已经与邢家塬村合并,统称为邢家塬村。过去的仰塬村以及邢家塬村都是地处偏僻山塬上,两个村是出了名的山区村、边缘村、薄弱村、贫困村,村民住的是土坯房,生活来源仅仅是种粮食作物,靠天吃饭,加之道路不通,长年无人问津,男子娶不上媳妇的大有人在。脱贫攻坚开展以来,草碧镇党委镇政府首当其冲筹措资金为村民们拓宽硬化了道路,让村里的群众出得去、外边的人进得来。现在的邢家塬村共有6629亩耕地,6542亩林地。11个村民小组,492户1540人,以劳务、核桃为主导产业。2015年以来,建档立卡贫困户177户534人,贫困发生率达34.9%。
  李书记话题一转说,黄胄18岁时在千阳中学教国画和音乐课。授课之余,他经常到仰塬村田间地头进行创作,他画的驴栩栩如生,“黄胄画的驴能踢死人!”这是西北长安画派创始人赵望云先生对爱徒黄胄作品的评价。1943年,黄胄在千阳所作的20余幅水墨写生,是已知黄胄存世年代最早的一组作品。黄胄在仰塬村创作吃住在农民的窑洞里,与仰塬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邢家塬村既是黄胄的写生故居,也是千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八打棍”传人秋志贤的故乡,还是西秦刺绣的艺人聚居地。所有这些都成为这个山区乡村的文化积淀,可因为对其没有足够的认识和整体规划挖掘,村里虽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景色,但文人故居和文化根脉却被忽略,村民们“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仰塬村与邢家塬村合并后,面对脱贫攻坚任务重和乡村资源开发潜力大的实际情况,村党支部书记邢东征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反复谋划项目建设,精心规划产业布局,依托国画大师黄胄故居,力求在保护古村落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造,建成仰塬美术写生基地,深度还原黄胄当年创作、生活的情景,通过动人心弦、精彩纷呈的人物故事,再现一代国画大师真实生动、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并辅以改造村内闲置老校舍、修建木栏杆、民俗工艺展示厅、网红秋千、写生宿舍等基础设施,供广大绘画爱好者前来采风写生。镇党委镇政府全力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把绿水青山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支持邢家塬村“开发古村落,建设新仰塬”的决策。基地建成后既能接待美术学院师生驻地写生,还能容纳贫困群众就业,使贫困人口依托基地分红实现增收。近几年,邢家塬村还先后实施了特色种植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核桃加工电力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等十多个项目,既改变了全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增加了群众收入,群众称邢东征是带领他们致富的“领头雁”。
  村广场有个民间工艺品展厅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进到展厅,展台上、墙上到处是精致小巧、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刺绣、香包。李书记介绍说:“这些都是邢家塬村妇女亲手绣制的。多以祈福、祝愿为主题,融装饰实用为一体。这些五颜六色、各具特色的刺绣、香包很受游客,特别是城市人的喜欢,经常有网红来这里进行直播带货。”
  以写生基地为基础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不仅带动了本地贫困户就业,也让山里的土鸡蛋、刺绣工艺品、核桃及核桃油变成了抢手货。村党支部书记邢东征兴奋地说:“项目建设试运营以来,慕名而来的游客每天可达二、三百人次,带动了村民开设的农家乐及民宿服务业发展,村民的致富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夏日里的仰塬村树影斑驳,田园故居风光旖旎,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种农耕文明的恬美情境使人心旷神怡,让人留连忘返。记者见到,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一个蕴含着历史积淀和文化密码的小村庄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让周边市民追寻历史、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