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军民鱼水一家亲
文章字数:1320

关注聚杨凌,了解农科城

  农业科技报社全媒体记者 吴凡
  在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李台街道阳光社区,有这样一群人,入伍后,他们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用血与汗水铸就家国情怀;退伍后,他们在人生的舞台上,描绘出一幅幅“军民和谐一家亲”的和谐画面。
  忆‘苦’思甜我是军人我骄傲
  自2018年5月加入杨凌示范区阳光社区舞蹈队,经常参加集体演出对于王惠玲来说就再普通不过。“我家是典型的军人世家,父亲、兄弟姊妹几乎都是当兵的,我是在部队听着军号长大的。看着当兵的就觉得亲切,所以从小就立志要入伍,为保卫国家发光发热。”提及入伍的初衷,王惠玲说。
  受成长环境和理想驱使,1970年12月,16岁的王惠玲毅然在甘肃平凉军区入伍从军,进入陆军第24医院,成为戈壁滩上一名医护人员。
  成为一名军人,是王惠玲的梦想,为此她可以克服任何困难。蔬菜缺乏,就在戈壁滩上种菜;天气严寒,就在戈壁滩捡梭梭柴焚烧取暖;医院里男性少,拉煤卸煤自己上手干……“那时候生活确实辛苦,戈壁滩一年一季风,从春吹到冬,但我的心里有团火,就一点也感觉不到辛苦。”王惠玲说。
  入伍经历极大地影响了王惠玲的人生观。1986年,王惠玲转业回到杨凌进入杨凌卫生局工作,工作几次调动后,2003年从杨凌计生服务中心退休。
  如今,已经65岁的王惠玲除了日常的舞蹈排练,就是跟随阳光社区舞蹈队四处参加公益演出。“虽然我早已退伍,但是一想到建设祖国我也出了一份力,我的内心就非常满足。”积蓄饱满的热忱与能量,王惠玲用手中的扇子,舞出一幅幅新生活的美好图景,舞出军民一家亲的愿景。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铁道”精神记心间
  “在1100公里长的成昆铁路上,共建有各类铁路桥梁991座,隧道427条,仅桥梁和隧道总长度就超过400公里……”这是2014年CCTV10播出的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中关于成昆铁路的一段叙述。而在这段铁路修建过程中,陕西杨凌人吴璋也是亲历者与参与者。
  “我是1963年从武功县入伍,铁道兵5师24团,参与了成昆铁路的修建,这段经历我记得特别清楚。”一开口,吴璋就将记者带进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64年,吴璋参军第二年,在黑龙江省阿城县修战备公路一年后,他加入到修建成昆铁路的队伍中。“修成昆线比在东北时候修战备公路艰苦的多。我们刚去连住的地方都没有,都是徒步走进山里去。一路上都是那种不到一米宽的羊肠小道,一面是高山一面是深渊,晚上一片漆黑只能跟着前边的人走,现在想起来都还后怕。”吴璋一边回忆,一边叙述那段经历。
  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是一支从战火中诞生、修路中成长的部队。“攀高山峡谷、跨激流险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他们的常态,也是这支“祖国建设突击队”的职责。
  克服艰难险阻、不畏种种挫折。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竣工通车,这条影响我国西南后方发展的线路就此打上时代的印记。
  穿上军装,国即是家。但融入生活中,他们也秉承退伍不褪色的原则,活跃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李台街道阳光社区有居民小区9个,常住人口8745人。目前,这里退伍军人登记在册的有247人,现役登记7人。
  “社区现在组织成立了舞蹈队、太极拳队、秦腔演艺团、书画活动小组等十余个活动队伍,不仅丰富了退伍军人、军属的生活,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也拉近了军民的感情,让军民情在阳光社区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阳光社区党支部书记万传慧说。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