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报社全媒体实习记者 吴凡 李煜强
6月1日,“2019全国水肥一体化与水溶肥科技成果转化大会”暨“全国水肥一体化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在陕西杨凌举办,本次大会特别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及全国各地农业农村主管部门、高校及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及农业合作社、行业投资机构等业界权威专家及企业代表,进一步提升了本次大会的专业性与权威性。接下来,记者带你看看,院士、专家们都说了些啥!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
信息与通信技术为智慧农业经营提供机会 当前,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普及,将提供更为有效的农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节本增收和广泛实践智慧农业经营的机会,因此要深刻把握信息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发展新趋势,把握“产品+服务”为核心的系统价值服务,用新科技解决农业增产增收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加快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实现农业水肥一体化和水溶肥科技创新发展新未来。要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态优化、绿色发展新机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
机械化与信息化相融合 促进农业机械化高质高效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农业机械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将促进农业机械化高质、高效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要始终围绕产业需求、科技创新、农机与农艺融合、装备制造发展全方位推进。通过检测农机作业情况,及时获得农业大数据,建立农情数据库,实现农机作业实时远程监控、轨迹管理和车辆档案管理功能。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杜森——
“一控二减三基本”解决农业缺水多肥问题
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缺水多肥的特点,要重视乡村振兴中提出的“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遵循“一控(控制农业用水总量);二减(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三基本(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农田残留基本实现资源化)”的原则,把握“控水减肥”这个关键途径,让水肥一体化“直供根区减少浪费、少量多次均匀持续、后期供应利于高产、肥随水走高效吸收、自动控制省工省力”的优势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严海军——
精准把握施肥装备与控制系统 让装备作用最大化
目前,化肥的过量使用,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养分原位监测与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及其装备”这一项目的开展,可以实现养分诊断监测、灌溉施肥装备和模式集成应用等目标,解决水肥一体化在应用中存在的水肥不协调、供需不平衡、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同时要精准把握施肥装备与控制系统,运用科技与信息化手段,实现装备在作物水肥一体化过程中的促进作用,让装备作用最大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张富仓——
水肥一体化助力农作物提质增效增收 作物水肥利用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过量灌溉和过量施肥,深层原因是灌溉和施肥相脱节。本人通过对美国、以色列等国关于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国内外作物水肥调控技术从旱地作物的平衡施肥、灌溉农业的水肥调控、水肥一体化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与方向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水肥一体化优势明显,能够帮助作物提高品质与产量,实现增产增收,改善灌溉施肥技术等。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清——
水肥一体化减少化肥使用、实现规模生产 水肥一体化刺激水溶性肥料产品创新,机械化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对肥料行业提出新要求。水溶肥推广需加快水肥一体化步伐,加大对灌溉施肥设施建设,发挥原料资源优势,创新功能性原料,建立有效的原料保障体系,生产性价比高的水溶肥料,降低农民成本投入,针对作物营养和土壤改良需求,实现套餐化产品组合与创新,从生产中找到农民需求缺口,引导农民采用水溶性肥料,减少化肥使用、实现规模生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翟丙年——
以水促肥以肥调水 水分和养分是影响旱地农业生产的主要胁迫因子,是一对联因互补、互相作用的因子。它们既有自己的特殊作用,又有互相的促进作用,影响着彼此的效果和作物产量。水分促进养分迁移和吸收,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肥料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发育,提高作物摄取和转运土壤水分的能力,二者形成了一条“水分—养分—作物产量”相互作用的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