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陕西甘泉
“三个全覆盖”带领贫困群众奔上“致富路”
文章字数:2250
  去年以来,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中省市脱贫攻坚的安排部署,紧盯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要求,不断强化农村产业兴旺是脱贫攻坚治本之策、根本之举的理念,立足县情实际,按照“调粮、增菜、扩果、兴畜”的产业发展思路,依托特色杂粮种植、棚栽、经济林果、畜禽养殖四大主导产业,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指导、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狠抓落实,大干快上,实现了特色产业、科技服务、贫困村集体经济“三个全覆盖”目标,确保了贫困村产业发展,贫困户增收致富。
  真抓实干,让特色产业全覆盖
  一是制定扶持政策。为助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2017年以来,甘泉县委、县政府结合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全县“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制定出台《甘泉县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工作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从设施蔬菜、畜禽养殖、山地苹果、特色种植等四大类15项产业入手,科学规划布局,详细制定帮扶政策,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贴民意、适村情、接地气。同时,将资金整合纳入《政策措施》,把60%扶贫专项资金和50%农业产业扶持资金进行捆绑,并建立健全了项目确立制度,规范了资金使用、项目建设、申报验收等各个环节,切实做到了真扶贫、扶真贫。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兑付贫困户产业建设补助资金1344.1万元,共覆盖贫困户1153户。
  二是全面优化推进。为了确保贫困户产业与全县“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相吻合,甘泉始终将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一把标尺”,进行模式对比择优发展,将特色农作物“搬下了山”,打破了以往拐沟山地发展杂粮的传统习惯,实现两项产业双优化。累计带动312户贫困户发展经济林果产业2117亩、926户贫困户发展特色小杂粮种植产业5126亩。
  三是注重长短结合。针对贫困户产业建设容易、发展难和产业不能立竿见影发挥效果等问题,甘泉县将第三产业和畜禽养殖作为短期产业进行了广泛覆盖,让长线产业和短期产业充分结合,达到了长效目的。截至目前,全县实现了2647户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和434户2018年计划退出有劳动能力贫困户长效产业全覆盖目标。
  深化服务,让技术指导全覆盖
  一是健全服务体系,加强技术指导工作。为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建立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指挥体系的通知》(陕农业办发【2017】112号)文件要求,2017年10月,甘泉县建立了由县农业局局长担任总指挥,副局长担任副指挥,县蔬菜中心、畜牧局、果业中心、农技中心、农广校等单位分管领导为调度的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指挥体系,通过24小时运转,全面协调调度贫困户技术服务,公开接收村级和贫困户个人技术需求,指令农民教育培训机构落实责任,实现了技术培训向技术服务的转变、课堂培训向实训的转变、专家指导向综合服务的转变。
  二是健全服务团队,提升技术服务质量。通过开展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全县39个贫困村和23个非贫困村分别派遣了技术包扶领导,抽调农业方面专家19名,成立了技术服务专家团队1支,下派技术服务小分队6支,安排技术人员62名,累计发放悬挂甘泉县产业脱贫技术服务明白卡2146块,覆盖贫困户2146户5579人。
  三是健全指导机制,提升技术服务效率。为确保产业扶贫技术服务工作收到成效,甘泉县积极制定并印发《关于规范产业脱贫技术服务工作的通知》,更加注重实训场地面对面、手把手、点对点、人对人的现场指导,走上了“精确滴灌”和“傻瓜化、简约化”路子。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接处技术警42起,开展各类技能培训6期,举办蔬菜、畜牧、经济林果等专场技术培训48场,累计培训农户4072户10588人。
  创新模式,让贫困村集体经济全覆盖
  为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力助推脱贫攻坚,甘泉立足农业农村工作实际,积极探索扶贫资金收益模式,结合农村“三变”改革模式,为全县39个贫困村分别注入扶贫资金30万元作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撬动资金,通过“折股量化、保底分红”的方式,入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能人大户领办的经济组织,所得收益用于贫困户分红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贫困户有红利,村集体经济有收益。
  一是龙头企业带动。按照“企业+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为道镇、石门镇的12个贫困村注入36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作为村集体经济,入股陕果集团甘泉试验场,由该场为12个贫困村各代建山地果园30亩,期限30年,参与资产收益扶贫。为劳山乡的5个贫困村注入15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作为村集体经济,通过入股劳山鸡业有限责任公司5000吨有机肥加工项目,参与资产收益扶贫。
  二是旅游开发拉动。借助“甘泉大峡谷”旅游开发机遇,为下寺湾镇的4个贫困村注入12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入股甘泉县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10%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90%用于在册贫困户分红,可扶持带动93户贫困户,户均每年预计增收1160元;为全县63个村(社区)各注入县级配套扶贫资金1万元,用于“甘泉大峡谷”农特产精品展销等,形成“企业+村集体”的合作模式,年底为每个村分红1200元,用于村公益事业扶贫、奖励鼓励扶贫等。
  三是特色产业撬动。按照“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为桥镇乡的4个贫困村注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0万元,投资入股王家湾奶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参与资产收益扶贫。按照“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为下寺湾镇胡皮头村和石门镇和平村注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0万元,入股胡皮头诚挚菌类专业合作社和白鹿农民专业合作社,用于建设养殖厂棚、购置设备、购买菌棒等,参与资产收益扶贫。
  四是园区示范驱动。按照“党支部+三变+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为道镇的4个贫困村注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0万元,投资入股甘泉农丰种养殖合作社,用于南义沟村蔬菜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参与资产收益扶贫。(范晓鹏)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